小忆为您推荐:
小时候的夏天,能吃上一支娃娃头雪糕就是太幸福了。那张圆圆的、雪白的脸,配上逗号似的眼睛、弯弯的嘴巴,还有头顶那顶神气的咖啡色魔术帽——它不像雪糕,倒像从童话书里跑出来的小精灵。
咬一口,外层是微苦的巧克力脆皮,里面是绵密奶香的冰淇淋芯,冷而不硬,甜而不腻。最讲究的吃法,是先把帽子舔掉,再慢慢“吃掉”它的耳朵和眼睛,最后才舍得吞下那张笑眯眯的小脸。仿佛吃得太快,快乐就会溜走。
在那个冷饮选择不多的年代,它算得上是“高端货”。普通冰棒只要几毛钱,而它却要一块左右——对一个攥着零花钱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笔“重大投资”。正因如此,每次买到它,都像中了奖。
那时候,冰箱还是稀罕物。想吃冷饮,全靠耳朵听——远处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就知道卖冰棍的大爷来了。立刻从屋里冲出来,光着脚踩在滚烫的地上,手里紧紧攥着皱巴巴的纸币。
车后座上的冰箱里面整整齐齐躺着各种雪糕,而最显眼的,永远是那一排戴着魔术帽的娃娃头。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舔,小孩子吃雪糕都是舔的,珍稀哈。偶尔滴下一滴巧克力,赶紧用手接住,舍不得浪费一点。那种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嘴角还会不自觉上扬。
我们一直叫它“娃娃头雪糕”,后来才知道,这支雪糕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名字。在新疆它叫“小雪人雪糕”,在江浙沪它叫“猫头雪人”,在华北它叫“花脸雪糕”,在上海它叫“奇形娃娃”。虽然它的名称各式各样,但大家心照不宣:说的就是那个戴帽子的小家伙。
这是伊利集团在1994年推出的产品,成为80后、90后群体的集体记忆符号。现在老款娃娃头早已淡出市场,但它的影子并未消失。近年来,伊利推出的“小雪生”在造型上高度还原——雪白奶芯、咖啡色五官、标志性魔术帽,连笑容弧度都如出一辙。
夏天的时候,偶尔看到角落里的小雪生,还是会忍不住拿一支。打开包装,看着那个微笑的小人,像和自己的童年碰个杯:“嘿,好久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