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小学

80后记忆中的小学校园,大花坛,小跨院,杨柳树,这就是曾经我的校园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80后记忆中的小学校园

走进校园,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个大花坛,花坛左侧是一个小跨院,印象中那里是禁地,因为是老师的宿舍,老师于学生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跨院南面有一半是只有顶儿,三面墙围住的,用来放破旧桌椅的,类似于废物”仓库“。

北面是正式一点的房子,两个小间,作为教室宿舍用,一个大房间闲置着,后来学生多了,成了学前班的教室,并在小院中间安置了滑梯、摇椅一类的儿童游乐设施,对于贫穷的农村来讲,绝对算的上的稀缺之物。

可惜那时候我们已经不上学前班了,自然也没了做摇椅、滑滑梯的待遇,但还是有胆大的孩子放学的时候偷偷溜进小院,过把瘾,遗憾的是,作为“好学生”的我一次也没敢试过。

花坛右侧的是三间教室,依次是老师们的办公室、我的学前班教室和我的一年级教室。办公室里面是敞开的,走手边几张桌子并排,是男老师用的,右手边那几张是女老师用的。

学前班教室是相对于其他教室中较有特色的:教室中间是并排散列的黄色的大桌子,一张桌子四个孩子分两侧相视而坐,凳子是黄色的、长方体的四腿凳子。

教室左右墙上是黑板,分前黑板和后黑板,前黑板平常上课专用,后黑板主要是做宣传用的,用彩色粉笔画些花草虫鱼,写些注意事项类的,俗称黑板报,印象中后黑板上很少有东西,也许是为了节省彩色粉笔吧。

一年级教室前有棵小树,水井在南面墙角处,夏日的课间人最多的地方,大家都争着喝凉水、洗洗脸,凉快下,后来水井边的空地被开垦成了菜园,种些豆角、西红柿类的蔬菜,估计是改善老师伙食的。

花坛的北面是一排并列的教室,由东到西分别为二到六年级的教室,教室布局类似,只是外面的年级牌定格了他们的层次。印象中教室间的差异,除了年级牌上的字不同,就是桌椅会略有差异。

材质上分木头和铁的,大小上分单人桌和双人桌。铁桌子是有斗的,用来放书包用的;木头的除了上面的桌面,下面是镂空的,如果要放书包的话,需要用绳子将下面的两条杠子缠绕,很少有同桌将下面的缠绕连成一体。

铁凳子,会经常一不小心刮到衣服,自己好几条裤子都被刮了窟窿,那时的自己十足的不安分、不淑女。我爱跪到凳子上,如果是木头桌,爱将腿翘到下面的杠子上,不怎么喜欢单人桌,太小了,而且它的桌面有一定的坡度,东西总是爱滑下来,当然重点是没有同桌和你说话。

要说桌椅的共性,就是经常坏,需要修。木头桌椅坏了,从家弄几个钉子,找点废旧木板,当当几下,快要散架的凳子立马稳固了;铁凳子比较容易丢螺丝,我们就去小跨院的废旧仓库里面去刨瘸腿断面铁桌椅,看看是否有螺丝可以卸下来用。

还记得大家兴高采烈的到仓库找螺丝、找钉子的情景,像淘金子似的,有人负责找,有人负责从将其从里岛外的传递,有人负责拆卸,满头大汗,干的热火朝天的。

这就是我的小学校园,布满了我的足迹的校园。那时候每升一个年级,就会换一次教室。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所有的教室走一遍,走完了我的小学生活。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小学校园消失了,也许是我太久不曾去看它。二十几年后的某个日子,突然看到残墙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字,恍然,这里曾经是我的校园。

这就是我,一个80后的校园记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usold.cn/post/122.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4-16
下一篇 » 04-16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小小得月楼》1983年的国产电影,改革浪潮中的温馨喜剧

《小小得月楼》根据苏州滑稽戏剧团同名滑稽戏改编,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得月楼饭店的团支部书记毛头带领青年们在旅游点开办“小小得月楼”,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故事。是卢萍执导,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喜剧电影,主演毛永明、陆辰生,于1983年上映...

育红班,一个文革时代的产物,红色童年,也是暴漏年龄的词

育红班,记不记得了,九零后的上学那时还有叫育红班的,慢慢的被幼儿园这个名词代替了。今天再次来看下埋在我们这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名词,一个特别的存在——育红班。你听说过吗?在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有这么一群小朋友,他们每天不是在家里玩玩具,而...

小时候都做过的事,件件都不落下

小时候充满了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童年的趣事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看似简单、还很傻的行为,实际上承载了我们许多珍贵的记忆和意义。小时候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根据想象搭建“水库大坝”、也会根据电视剧的情节想象自己的“功夫”...

一组老照片,八十年代末春天的北京城

毛主席纪念堂致敬伟人北京饭店北京饭店,以及门外路上行驶的公交车故宫外的游客裹着小脚的奶奶,旧社会的妇女是要裹脚的故宫里的游客王府井小学颐和园的十三孔桥远处就是颐和园的十三孔桥了,花也很好看十三陵神道铜镀金獬豸故宫天一门前,铜镀金獬豸天安门...

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一段农村珍贵的记忆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学校教育普遍实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总是伴随着各种形式的集体劳动。校园里张贴的醒目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尤...

80后的我们,怀念大学青春美好的时光

我想没有一位大学毕业的人不怀念TA的大学时光,尤其是喜欢怀旧的80后。怀念刚进大一的好奇与雄心、努力与用功、艰苦而难忘的军训;怀念大二食堂、体育场、网吧,同学之间的友谊,那些老照片,网吧里的音乐;而到了大三,大家都开始忙了,学习的忙学习,找男女朋友的在忙,上进的人在忙,而沉沦的人也在忙。而这个时候也是三五成群,但多半都...

30年前的打麦场,忘不了的麦秸垛里的时光!

北方的五月,总是蔚蓝的晴天,空气中弥漫着热气,金黄的麦田随着滚滚热风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一眼望去,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的收获就从这里开始。这几天清晨,总是伴着布谷鸟的叫声醒来。“麦黄快割、麦黄快割”,一声声,一阵阵,伴着这急切的呼...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4w+
35赞    阅读 3.37w+
26赞    阅读 2.1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