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扫完房子,灰尘落地、空气清朗。第二天,天还没亮,村子里就响起——咯吱咯吱的石磨声。家家户户泡了一夜的黄豆被舀进磨眼里,乳白的豆浆顺着石缝流下,热气腾腾、香气弥漫,今天是——腊月二十五。老话讲:“二十五,磨豆腐。”这可不是普通的做饭...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里的‘年终大扫除’。那腊月二十四为什么要大扫除呢?只是为了清洁房屋吗?“扫尘”背后的驱邪迎新智慧和h文化内涵。年终大扫除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爷。第二天,家家户户就该——动扫把了。“二十四,扫房子”这句童谣传了几百年,...
我们常在古装剧里看到女子莲步轻移,绣鞋微露,仿佛那是一份优雅的象征。可被文人墨客写进诗里、被戏曲舞台上轻盈舞动的“三寸金莲”,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缠足并非自古就有的,关于它起源的问题一直没有发现切实详细的记载或者考古证据。一般来说,始...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灶爷要上天,这是过年流传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祭灶?糖瓜粘灶王爷的嘴是啥意思?北方人说:“今天是小年。”家里开始大扫除、蒸馒头、炸果子,而最特别的是——买一串糖瓜,那是一种麦芽糖做的糖,咬一口粘牙、甜腻、微拉丝,...
过中秋的时候,超市货架上堆满了月饼,有冰皮、流心、鲍鱼馅,还有辣条味、螺蛳粉味。我们习以为常,仿佛这月饼天生就该在中秋出现。可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月饼”的年代,人们怎么过中秋?那块圆圆的饼,又是从什么时候成了团圆的象征?其实,“月饼”这个名...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看晚会、团圆饭,月亮是背景,是朋友圈的滤镜,是诗人嘴里的“婵娟”。在古代中秋拜月是女子一年中最自由的夜晚。在古代中秋的月亮不是看的,是——拜的。而最虔诚的不是男人,是女子。在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中秋夜是她们一...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阴影,1999年的电影《山村老尸》不着地吓得多少人不敢半夜一个人起来尿尿,2000年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隐逸村的干尸、诡异惊悚的BGM,现在想起来还是害怕。但1998年开播的央视节目《走近科学》,绝对是“封面担当...
90年代的港片,尤其是那些融合了爱情、欲望、复仇与人性挣扎的电影,至今仍让人念念不忘。它们不只是一段影像,更是一代人青春记忆里的暗涌与回响。几部9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港产电影,从李丽珍的纯欲之旅,到舒淇的雌雄对决,再到郑艳丽孤身复仇的悲...
之前没有流媒体,没有弹幕,一部电影要等好久才能看到,可正因为“难得”,才显得格外珍贵。尤其是1990年代的港产爱情电影,它们不只有浪漫,更有大胆、真实、甚至疯狂的情感表达。再次翻开那本“老港片记忆相册”,细数那些年让我们心跳加速、至今...
抽屉深处那几张贴着白纸标签的光盘,是我们这代人最早的“成人启蒙课”。小时候,家里的VCD机总在没人的时候悄悄启动,偷偷塞进一张碟,屏幕一闪,熟悉的港片片头音乐响起——那一刻,你知道,又一部“不能让妈妈发现”的电影要开始了。中国的性教育...
《黑太阳731》这部1988年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因真实还原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暴行,一度被列为“禁片”。为了通过审查,制作方被迫剪掉近40分钟最血腥的原始镜头,才得以以“三级片”身份在香港公映。被剪掉的40分钟《黑太阳731》最令人...
1988年上映的《黑太阳731》,作为历史电影爱好者必看的经典之作,真实还原了731部队细菌战暴行,成为香港电影分级制度实施后首部被评为三级片的电影。影片用近乎残酷的真实,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哈尔滨设立的731部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不是一部普通...
辞旧迎新过年了,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春节过年,又有压岁钱了!现代发压岁钱的形式不一,有红包的、有转账的;金额也大小不定,有几块的、几十块的、百元大钞的。收红到,孩子笑,每年都是这样习惯了,压岁钱就是“发钱”,是年味的一部分,是长辈的心意,可有...
你知道为什么有守丧三年的说法吗?守丧三年,又叫守孝三年,是报恩,是中国人最深的报恩,可不是什么迷信。现在都知道父母去世,子女要披麻戴孝,守孝三年也一般是三年不贴春联。在古代,守丧三年是很严格的,子女必须:辞官停婚不宴饮不娱乐不剃发不纳妾住...
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为笄礼。古代女子十五及笄:一梳头,二插簪,三拜母,这是被大众遗忘的女子成年礼。笄礼,十五岁及笄之年挽发成髻,插上发簪,三拜母亲,取字改称,从此她不再是“闺女”,而是——待嫁之女、家族之女、可参与祭祀的正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