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里的‘年终大扫除’。那腊月二十四为什么要大扫除呢?只是为了清洁房屋吗?“扫尘”背后的驱邪迎新智慧和h文化内涵。
年终大扫除
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爷。第二天,家家户户就该——动扫把了。
“二十四,扫房子”这句童谣传了几百年,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清洁,不是简单的“搞卫生”,而是——扫尘。
“尘”与“陈”同音,扫尘不只是扫灰,更是扫去——旧年的晦气、病气、穷气,迎接——新岁的福气、财气、运气。
这是一场物理与精神的双重更新
起源
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记载,《礼记》说:“岁终,天子命有司大扫除。”
帝王在岁末要组织人手清扫宫殿、驱除不祥。到了汉代,民间也兴起了年终大扫除。
人们相信屋子里藏着“疫鬼”,藏在角落、床底、灶台,只有彻底清扫才能赶走它们。唐代以后“扫尘”正式定在腊月二十四。成为“迎春日”的第一件事
习俗
在老一辈眼里,扫房子是一门讲究的“仪式”。
1、时间有讲究
最佳时间:腊月二十四。
为什么是腊月二十四呢?,因为二十三这天送灶王爷上天了,二十四的时候灶神已上天,家中无神监督,可大胆清扫。
禁忌时间:除夕到初五不能扫地。
怕把“财气”扫出门,初五“破五”后才能小扫。
2、顺序有讲究
必须从外到内,从上到下:
大门、院落
屋顶、房梁、墙角(扫蜘蛛网)
柜顶、窗棂、门楣
桌椅、床底、灶台
最后扫地,从里往外扫
垃圾堆在门口, 傍晚统一倒掉。
3、工具有讲究
扫帚:最好用新扫帚,象征“新气象”。因为旧扫帚不洁,所以不建议用。
鸡毛掸子:掸房梁。老人常说:“一掸去百病”(鸡为阳,鸡毛掸子用的公鸡毛,公为阳)。
抹布:分色使用。灶台一块,桌椅一块,不要混用,不卫生。
4、人有讲究
主妇牵头:传统上由家中女主人主持。
全家参与:孩子擦桌,男人搬柜。
孕妇不扫:怕动了胎气,尤其不能扫高处。
是一次“家庭总动员”。
5、禁忌
老一辈扫房子,嘴里不停念叨吉利话:
扫地时说:“扫金扫银,扫来元宝满堂”
擦镜子说:“越擦越明,越明越兴”
倒垃圾说:“送穷出门,迎财进屋”
绝对不能说:“脏死了”、“累死了”、“怎么这么多灰”等等这些不好听的话,怕招来“晦气”。
更不能往邻居门口扫,那是“把穷气推给人家”会得罪人。
南北各有特色
北方
北方天冷干燥,所以扫尘前要“泼水”,防止灰尘飞扬。
扫完还要“擦洗”,砖地、炕席、玻璃一遍遍擦,直到能照出人影(夸张了)。
南方:
南方潮湿多虫,所以扫尘前要“熏香”,用艾草、苍术点燃,驱赶湿气与蛇虫。
有的地方还要撒石灰在墙角,防蜈蚣。
江浙一带称“打扬尘”,用长竹竿绑鸡毛掸子,专门清理房梁上的“陈年积灰”,边扫边喊:“灰尘落,财神到!”
以前搬箱倒柜的,干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现在只需要用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几分钟搞定清洁。
也渐渐的对这一习俗忘却了,他们为什么如此认真?因为房子不只是住人的地方,更是——家神的居所、祖先的庇护所、一年运势的容器。
扫干净了,神才愿意回来,福气才愿意进门,毕竟老话说得好:“财不入脏门”。
下一次,当你拿起抹布时也不妨学一句老话:“扫去旧尘,迎来新春。”
因为干净的家,才是团圆最好的底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