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脚缠足的历史,那三寸金莲的真实老照片曝光,小脚妇女穿鞋裹脚全过程揭秘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我们常在古装剧里看到女子莲步轻移,绣鞋微露,仿佛那是一份优雅的象征。可被文人墨客写进诗里、被戏曲舞台上轻盈舞动的“三寸金莲”,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

裹脚缠足的历史,那三寸金莲的真实老照片曝光,小脚妇女穿鞋裹脚全过程揭秘

缠足并非自古就有的,关于它起源的问题一直没有发现切实详细的记载或者考古证据。一般来说,始于宋朝,结束于辛亥革命。

关于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就是:

南唐后主李煜生活奢靡,酷爱歌舞。令工匠用黄金做了一座六尺高的金莲台,以珍宝、璎珞装饰。让宫娘用白绢布缠足,缠成小而弓,像月牙儿一样的形状,在金莲中翩翩起舞,舞姿轻巧灵动。

在宋初之时兴起的“缠足”只是将脚紧紧的裹成弓形,且使得外观看上去“纤小”。到后来这种规矩从宫中蔓延到官宦之家,慢慢变成了王公贵族的圈内规矩,再后来才演变成了民间都流传的风俗习惯。而缠足的含义也从最开始的纤小变成了尺寸的比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寸金莲”。

在那个裹脚盛行的年代,意味着“不守妇道”。尤其在农村,小脚是“好人家女儿”的标志。大脚女人会被嘲笑为“男人婆”、“嫁不出去”。许多母亲含着泪给女儿缠足,不是狠心,而是怕她将来受尽白眼,无人敢娶。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虽有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但在偏远地区,习俗依旧顽固。

裹脚缠足的历史,那三寸金莲的真实老照片曝光,小脚妇女穿鞋裹脚全过程揭秘

缠足,通常从女孩四五岁开始。用长长的布条,将女孩的脚趾死死压向脚心,再用力将脚掌折断,使脚弓极度弯曲,形成所谓的“弓形”。每天都要重新缠紧,稍有松动,便前功尽弃。而每一次拆解,都伴随着腐臭、溃烂、流脓。

你能想象吗?一双本该奔跑跳跃的小脚,从童年起就被锁进布条和小鞋里,日复一日地承受着骨骼断裂、肌肉萎缩的痛苦。

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迎合“小脚为美”的畸形审美。

裹脚缠足的历史,那三寸金莲的真实老照片曝光,小脚妇女穿鞋裹脚全过程揭秘

裹完脚后,真正的折磨在日常。

那鞋根本不是为行走设计的,更像是一个“展示品”,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更难的是上厕所。很多小脚妇女无法蹲下,只能扶着墙一点点挪动。有的干脆用痰盂,就放在床边。卫生条件极差,脚部感染成了家常便饭。

她们穿的袜子也极为特殊——短筒、宽松,只为容纳那扭曲的脚型。

而鞋子,多为尖头、窄身,鞋底极薄,毫无缓冲。

下雨天更是灾难,湿透的布条紧贴溃烂的皮肤,痛不欲生。

裹脚缠足的历史,那三寸金莲的真实老照片曝光,小脚妇女穿鞋裹脚全过程揭秘

那双本该好好走路的脚,被那些趋炎附势的搞成了“美”的比拼,这双被强行折断的脚,不只是身体的伤残,更是对女性自由与尊严的践踏。它提醒我们:任何以“美”为名的压迫,都是文明的倒退。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usold.cn/post/813.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9-29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孕妇不进新房,传统的民间风俗禁忌,深度刨析民俗背后的逻辑

在北方尤其是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东北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孕妇不能进新房。若违反,轻则被认为“不吉利”,重则归因为“婚后吵架”“流产难产”“家运败落”。所谓“新房”,特指:刚建成尚未入住的房屋;或刚布置完毕、准备迎娶新娘...

【报】你了解的母亲节不是我们的,我们有自己的中华母亲节

问你母亲节是什么时候,你会说5月第二个周日,可你知道你过的是西方的母亲节吗?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有自己的母亲节,文化的入侵,传统的没落。起源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17世纪中,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

七夕送什么礼物,看看古代人在七夕都送什么呢?

古人七夕过的是非常丰富滴,遇到心仪的人,或者在分别的时候不得送心仪的人一个礼物吗?古代人在七夕节都送什么礼物呢?1、簪子簪常是男子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品,女子也常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那些被误解的词句,特别是一些词,不能让以后的孩子错误的认知下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是出现在明末陈继儒所著的《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极有可能不是陈继儒原创,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完整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整句意思:男子再有才华,德性丧失,也算不得真才;女子不应过分追求才能和智慧,而应注重品德和道德的修养。不能只看这一句的来理解它的意思,整句话表达的是以道德修养为主。...

家有存粮,心里不慌,米缸不能空,这是老一辈的生活讲究

在以前,家家户户还是用的米缸,有陶制的、木制的,口大肚深,上面盖着竹筛或小木板,通常放在一个角落里。做饭的时候,从缸里舀点米,一看米不多了就赶紧买,哪怕只剩一把了,也要留着。就连刷洗缸的时候也要留一点米,他们信一条规矩:米缸不能空。不是怕...

先辈为“七夕”的写的诗,不要再发节日快乐了

七夕,一个关于爱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你会发信息给你的另一个TA吗?看下古人前辈为“七夕”写的诗词,每一篇都很美,多学点,不愁发啥内容了。《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7w+
35赞    阅读 3.34w+
26赞    阅读 2.09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