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我们常在古装剧里看到女子莲步轻移,绣鞋微露,仿佛那是一份优雅的象征。可被文人墨客写进诗里、被戏曲舞台上轻盈舞动的“三寸金莲”,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
缠足并非自古就有的,关于它起源的问题一直没有发现切实详细的记载或者考古证据。一般来说,始于宋朝,结束于辛亥革命。
关于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就是:
南唐后主李煜生活奢靡,酷爱歌舞。令工匠用黄金做了一座六尺高的金莲台,以珍宝、璎珞装饰。让宫娘用白绢布缠足,缠成小而弓,像月牙儿一样的形状,在金莲中翩翩起舞,舞姿轻巧灵动。
在宋初之时兴起的“缠足”只是将脚紧紧的裹成弓形,且使得外观看上去“纤小”。到后来这种规矩从宫中蔓延到官宦之家,慢慢变成了王公贵族的圈内规矩,再后来才演变成了民间都流传的风俗习惯。而缠足的含义也从最开始的纤小变成了尺寸的比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寸金莲”。
在那个裹脚盛行的年代,意味着“不守妇道”。尤其在农村,小脚是“好人家女儿”的标志。大脚女人会被嘲笑为“男人婆”、“嫁不出去”。许多母亲含着泪给女儿缠足,不是狠心,而是怕她将来受尽白眼,无人敢娶。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虽有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但在偏远地区,习俗依旧顽固。
缠足,通常从女孩四五岁开始。用长长的布条,将女孩的脚趾死死压向脚心,再用力将脚掌折断,使脚弓极度弯曲,形成所谓的“弓形”。每天都要重新缠紧,稍有松动,便前功尽弃。而每一次拆解,都伴随着腐臭、溃烂、流脓。
你能想象吗?一双本该奔跑跳跃的小脚,从童年起就被锁进布条和小鞋里,日复一日地承受着骨骼断裂、肌肉萎缩的痛苦。
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迎合“小脚为美”的畸形审美。
裹完脚后,真正的折磨在日常。
那鞋根本不是为行走设计的,更像是一个“展示品”,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更难的是上厕所。很多小脚妇女无法蹲下,只能扶着墙一点点挪动。有的干脆用痰盂,就放在床边。卫生条件极差,脚部感染成了家常便饭。
她们穿的袜子也极为特殊——短筒、宽松,只为容纳那扭曲的脚型。
而鞋子,多为尖头、窄身,鞋底极薄,毫无缓冲。
下雨天更是灾难,湿透的布条紧贴溃烂的皮肤,痛不欲生。
那双本该好好走路的脚,被那些趋炎附势的搞成了“美”的比拼,这双被强行折断的脚,不只是身体的伤残,更是对女性自由与尊严的践踏。它提醒我们:任何以“美”为名的压迫,都是文明的倒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