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筷子不能插在饭里,一个被忽视的餐桌禁忌动作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你肯定因为这个事情别爸爸妈妈说过。

饭做好了,妈妈喊你去盛饭,你盛好了饭,那上筷子,往碗里面一插,就给端过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你被你爹说教了一顿。

这个场景发生在家里还好,如果发生在外面,或者一个特殊的场合,这一些细节可能就能改变结果。

一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他的家长根本就没教过他这些,大点了想给他改了,结果给你来说:“吃吧你”。这种场景很应“子不教,父之过”哈。

【礼仪文化】筷子不能插在饭里,一个被忽视的餐桌禁忌动作

筷子不能插在饭里,很小的细节,很容易让人忽略,但也是很多人忌讳的地方。

为什么忌讳?

最核心的原因,藏在祭祀仪式中。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汉族聚居地,祭祀亡者时,有一套固定的供饭方式:

  • 一碗白饭,不夹菜;

  • 一双筷子,竖直插入饭中央

  • 有时配以酒、香、纸钱。

这种形式,在清明、中元、丧礼、忌日等场合极为常见。  

它不是随意摆的,而是一种明确的仪式信号——“此饭供亡者”。

因此,当这个动作出现在日常餐桌,就等于在“生”的场景中使用“死”的符号,被视为不吉,甚至冒犯。

历史记载

这项习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唐宋。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俗忌以箸插饭中,谓如祭鬼,不吉。”

《厦门志·风俗志》称:“死人将殓,设‘脚尾饭’,饭上插箸一双,使魂有所依。”

《荆楚岁时记》注引:“寒食祭墓,饭盛盂中,箸立其上,不横置。”

各个地方的叫法不太一样,但都是一样的东西。

  • 福建、台湾:称此行为“拜脚尾饭”,专用于亡者临终后首餐祭祀,生人绝不可模仿。  

  • 广东:称“插箸饭”,认为此饭专供“无主孤魂”,食用或模仿者易招厄运。  

  • 江浙:部分地区认为此饭形似“香炉”,插筷如“上香”,是对生者的诅咒。  

  • 北方:多称“祭死人饭”,儿童若为之,长辈会立即纠正并训诫。

久而久之,“插筷饭”就成了死亡的视觉符号,深入人心,人人亦避之。

传说来源

民间关于这个禁忌的传说,也有多个版本。

饿鬼道说

源自佛教《盂兰盆经》影响。  

传说饿鬼道众生无法进食,唯有通过祭祀,由阳间亲人供饭,才能得食。  

竖筷饭是引导饿鬼前来受供的“信号灯”。  

若在非祭祀时间模仿,等于“主动召唤”,可能被“缠上”。

宋代狱卒传说

一位狱卒见死囚无人祭奠,心生怜悯,以一碗插筷饭祭之。  

此后每夜见鬼影立于床前,说:“你知我名,我便不走。”  

后人引申:谁模仿此行为,谁就是“点名者”,亡魂便不会离去。

这些传说虽不载于正史,但在地方口述传统中广泛流传,强化了禁忌的合理性。


还有很多类似的忌讳,比如:反手倒酒、反手喂饭等等,如果你不知道这些,该学学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usold.cn/post/777.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7-28
下一篇 » 07-30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夜里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这个老规矩背后藏着一份爱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爸妈叮嘱过:“天黑了,别喊名字!”不是怕吵到邻居,而是——怕把魂叫丢了。在北方农村,这是一条铁规矩:夜里不能喊名字。晚上出门玩,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最好喊“回来啦”。还记得小时候,奶奶说的那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

半夜吹口哨会引来孤魂野鬼,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汇

半夜吹口哨为何被传会招来鬼魂?揭开老一辈口中的“深夜禁忌”。小时候,你是否也曾在夜里偷偷吹起口哨,却被长辈一把捂住嘴:“别乱吹!晚上吹口哨会把孤魂野鬼引来!”这句话仿佛成了每个家庭的“午夜守则”,但你知道它为什么会被一代代传下来吗?今天就...

坟地旁不能种植柳树,一文看懂一项被遗忘的民间风水禁忌

坟地旁不种柳,真实存在的民间风水禁忌,认为柳树阴气重,种于坟旁会“聚煞引鬼”,影响后代。根据1956年山西省民俗调查组手稿复原的《晋北地区坟地植木禁忌示意图》资料。中心为家族坟茔,四周标注允许与禁止种植的树种。重点标注:柳树不得种于坟旁,...

小时候总听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喜欢从晾衣绳的下面钻来钻去的玩呢?有没有被大人训过,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当时是一脸懵,不就是根挂衣服的绳子嘛,怎么还不能钻了?传统礼仪在传统文化中,衣物被视为“上身之物”,尤其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9w+
35赞    阅读 3.36w+
26赞    阅读 2.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