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门槛不能踩,要跨过去,这项老规矩,原来藏着这么多讲究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当你走进一大户人家,主人热情地招呼你进门。你抬脚走进去,眼看你的脚要踩到门槛上了,主人赶紧提示你:“别踩门槛,要跨过去。”

你一愣,脚在门槛上悬了半秒,尴尬地收回来,重新迈步。

这个场景,你或许可能经历过,也可能只是听说过。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规矩。

“门槛不能踩,要跨过去”:这项老规矩,原来藏着这么多讲究

现在门槛在家庭中已经很少了,除了个别老房子还有,现在的房子都没有了。但如果你知道“门槛不能踩,要跨过去”这项老规矩,正好可以体现出你的修养。

不是门槛金贵,也不是怕踩坏,而是这项规矩背后,藏着一整套文化的密码。

门神之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槛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门框下沿”,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

  • 门槛是“门神”站立的地方**;

  • 是家宅的“气口”;

  • 是“阴阳交界”之地。

因此,踩门槛,不只是踩了一块石头或木头,而是踩了“门神的头”,等于冒犯了家宅的守护神。

《礼记·曲礼》中有言:“入户不践阈。”——白话就是进门不踩门槛。

这是古代贵族士大夫阶层的行为规范,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礼仪。

门槛规矩的演变

这项规矩最早是贵族礼仪,后来才演变为民间禁忌

在《周礼》《仪礼》等典籍中都有记载:

  • 不可踩、不可坐、不可倚;

  • 若踩之,视为失礼。

到了民间,这种礼仪逐渐被赋予了“灵性”色彩:

  • 踩门槛,会“冲门神”;

  • 新人进门不能踩门槛;

  • 新鞋不能踩门槛;

  • 出殡时棺材也不能踩门槛;

  • 甚至有些地方说:“踩门槛,家要败。”

于是,一项礼仪,慢慢的就变成了禁忌。

科学解释

虽然这项规矩听起来有点玄,但其实也包含了一些现实生活的考量。

门槛是家宅的“边界”  。踩门槛,等于踩“界”,在讲究“界限”的时代,是不被接受的行为。

门槛是防尘、防风、防水的结构。踩多了容易磨损,影响功能。

门槛是“心理象征”。跨过去,代表“进入”;踩过去,象征“轻慢”或“不敬”。

虽然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平滑的地板、地暖接缝、自动门,甚至没有门框。

但在一些传统家庭、寺庙、祠堂、老宅中,门槛依旧存在,规矩也还在延续。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usold.cn/post/776.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7-25
下一篇 » 07-29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喝腊八粥、吃腊八面,传统节日知多少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意味着快过年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每到腊八,北方地区就忙着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是古代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将...

春节过年小故事之腊月二十三,为什么吃糖瓜?灶王爷上天要干啥?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灶爷要上天,这是过年流传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祭灶?糖瓜粘灶王爷的嘴是啥意思?北方人说:“今天是小年。”家里开始大扫除、蒸馒头、炸果子,而最特别的是——买一串糖瓜,那是一种麦芽糖做的糖,咬一口粘牙、甜腻、微拉丝,...

小时候总听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喜欢从晾衣绳的下面钻来钻去的玩呢?有没有被大人训过,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当时是一脸懵,不就是根挂衣服的绳子嘛,怎么还不能钻了?传统礼仪在传统文化中,衣物被视为“上身之物”,尤其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精卫填海》原文、译文及知识点

《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全文共35个字,讲述了炎帝的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镇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精卫填海”人人皆知的故事,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这篇文言文吗?这篇课文让山海经第一次在心里种下了萌芽,以至于现在都很迷恋《山海经》。精卫填海的故事很精彩,重温一下。原文...

春节过年小故事之腊月二十六,腊月里的年味从割年肉这一刀开始

二十五豆腐磨完,灶台还留着豆香,第二天村子里就变了味儿,空气里飘来一股油润、厚重、带着铁锈气的腥香,那是——肉味。腊月二十六,童谣唱得响亮:“二十六,割年肉。”腊月里的‘年味’从这一刀开始了,这一刀下去不是普通的买菜,而是——把“年味”提回...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9w+
35赞    阅读 3.36w+
26赞    阅读 2.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