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二十五豆腐磨完,灶台还留着豆香,第二天村子里就变了味儿,空气里飘来一股油润、厚重、带着铁锈气的腥香,那是——肉味。
腊月二十六,童谣唱得响亮:“二十六,割年肉。”
腊月里的‘年味’从这一刀开始了,这一刀下去不是普通的买菜,而是——把“年味”提回了家,把“富足”挂在了梁上,把孩子眼里的光彻底点亮。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肉是奢侈品,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过年才能名正言顺地“割一刀”。
“割年肉”不是去超市挑一块包装好的五花,而是——去集市,找屠夫,指着那半扇猪说:“来五斤,肥瘦各半!”。
屠夫手起刀落,血珠溅在雪地上,红得刺眼。孩子躲在大人身后又怕又馋,眼睛死死盯着那块油光发亮的肉。
年肉
为什么说肉就是“福”呢,看“富”字怎么写?
有“宀”(家),有“畐”(酒坛),有“肉”。肉是“富”的象征,过年不吃肉再热闹也不叫“年”
老话讲:
“穷不穷,看年中”
“年肉不到手,不算过腊月”
割了年肉才算真正进入“年”的节奏,而这块肉不只是为了吃,更是——向全家人宣告:
这一年辛苦没白费
家里有余钱
过年能吃上肉
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南北年肉
北方
以猪肉为主,偏爱五花肉、肘子、猪蹄。
五花肉:做红烧肉、扣肉
肘子:酱煮,年夜饭压桌
猪蹄:寓意“挠财”
老人说:“吃了猪蹄,财从地里起”,有些地方还要“杀年猪”,全村帮忙放血、褪毛、开膛,猪头供祖宗、猪肠洗了做杂烩、肥肉炼成“大油”炒菜香一年。
南方
肉食更丰富、
腊肉腊肠:
早在腊月就开始晒,猪肉用盐、酒、花椒腌透挂在屋檐下,风干一个月,油黄透亮。
切一片蒸饭,全屋飘香
鸡鸭鱼:
“无鸡不成宴”,广东人必杀“年鸡”,整只白切摆在供桌上,保佑“吉祥如意”
火腿:
云南宣威、浙江金华地带年前开割陈年火腿,切片蒸食是待客最高礼。
年肉讲究
年肉也是有讲究的,怎么割,怎么存,怎么吃。
割肉
割肉讲究肥瘦:不能全瘦。“瘦”谐音“愁”,要“肥瘦相间”,寓意“有油水,不愁吃喝”
位置
肉买回来不能放厨房地上,要用钩子挂在梁上或沉到井里,防猫偷、防苍蝇,孩子馋了只能仰头看,闻着味儿解馋。
吃法
特别是第一顿的吃,有的地方腊月二十六晚上就要炒一盘肉,让全家“尝年味”。
但不能吃完,要留一点,象征“年年有余”。
现在,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肉也不是过年才有的吃了,但这个习俗确实最真实的祝福。
那块肉不只是食物,更是——中国人对好日子最滚烫的期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