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四,年的脚步一路向前,到了第十五天,也就是正月十五,迎来年的最后一波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一天是春节的终章,也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故称——元宵节。
老话讲:“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闹元宵,没宵宵。”
一个“闹”字道尽了这天的精髓:灯火辉煌,万人空巷,全民狂欢。
赏花灯
元宵节最盛大的景象莫过于——灯会,是点亮人间的星河。
自汉代起,正月十五有“燃灯表佛”之俗,后演变为全民赏灯盛会,宋代最盛。《东京梦华录》记载:“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皇宫扎“鳌山巨灯”,百姓家家挂灯,街头巷尾,流光溢彩。
如今,各地灯会依然壮观:
灯笼样式也多:宫灯、纱灯、鱼灯、生肖灯……
孩子提着兔子灯咯咯笑着跑过长街,那一刻,仿佛把银河捧在了手里。
猜灯谜
这是藏在灯里的智慧游戏,花灯之下常挂着一张张纸条,写着文字、成语、诗词谜面,这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谜”。
起源于宋代,文人雅士将谜语贴于花灯供人猜测,既有趣味、又显才学。
一个好灯谜讲究“回互其辞”,让人恍然大悟,比如:
“一口咬掉牛尾巴” → 告
“十五的月亮” → 圆圆满满
“早不说晚不说” → 午(中午)
而猜中者,会有相应的奖励,或是小糖人,或是笔墨纸砚。
笑声在灯影中回荡,那是属于中国人的语言智慧与浪漫。
吃汤圆
元宵节必吃——元宵或汤圆,象征团团圆圆。这两个虽外形相似,但做法大不同:
| 北方:元宵 | 南方:汤圆 | |
|---|---|---|
| 做法 | 摇制:馅料切块,在糯米粉中反复滚蘸水 | 包制:糯米面包馅,像包饺子 |
| 口感 | 稍硬,有嚼劲 | 软糯,皮薄馅大 |
| 馅料 | 芝麻、花生、豆沙为主 | 鲜肉、荠菜、黑洋酥、水果等更丰富 |
但无论南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碗热腾腾的元宵/汤圆,甜在嘴里、暖在心里,那一口软糯是年味的温柔收尾。
舞龙舞狮
除了灯会,街头最热闹的还有——舞龙舞狮。
龙腾虎跃、锣鼓喧天,所到之处掌声雷动。龙象征祥瑞、狮代表勇猛,舞动它们是为了:
驱邪避灾
祈求风调雨顺
为新年增添喜气
孩子们追着队伍跑,摸一把狮头,据说能带来好运。
这一刻,年味在鼓点中达到顶峰。
佳人相遇
元宵节还是古代少有的允许女子夜间出游的节日,平日深居闺中的女子,这晚可结伴赏灯,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相识、传情。
辛弃疾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欧阳修也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没有微信、没有朋友圈,一场灯会就是一次心动。所以,元宵节也被称作——东方情人节。
元宵节用一个“闹”字开场,用一个“圆”字收尾,它不似初一那般庄重,也不像破五那样务实,它是一场属于所有人的浪漫狂欢。
当明月高悬、花灯如昼,一碗元宵下肚,我们知道:年,过完了,但团圆的心一直都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