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二十五的豆腐余味尚在舌尖,腊月二十六的肉香还在飘,等到腊月二十七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开始坐不住了,特别是小朋友,一年中最开心的应该算今天了。
以前是翻箱倒柜找布票、数钞票,揣着一年攒下的零钱,赶往镇上或县城的——大集。
二十七,去赶集,一场腊月里的‘年货总动员’,这不是普通的逛街,而是一场年度最大规模的“年货总动员”,一次全家出动的“年终采购战”。
赶大集
在那个没有电商的年代,“赶大集”是置办年货的唯一方式,甚比如今的电商双十一、年货节。
这一天也是最丰富的、最多样的、最齐全的大集,一个字大,令郎满目的货品能逛上小半天。
小朋友这一天也最开心了,不仅能买好吃的,还能买新衣服,更是能见到五花八门的玩意,也是一年中最长见识的了。当然了,小朋友们一定要跟好家人,牵好家人的人,这一天也是最容易走丢的了(lll¬ω¬)。
过了这一天,集市就会陆续收摊,再想买点什么就只能等到年后了。
所以,腊月二十七的大集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人挤人、肩碰肩,连牲口都比平日多三倍
丰富
这个集市是年的“提前上演”,一进集口就被热浪和声浪撞个满怀。
吃的
糖葫芦串成墙、麦芽糖现拉现卖、卤味摊冒着腾腾白气、果品堆得像小山,桔子、苹果、瓜子、花生,谁家孩子馋哭了,大人就抓一把塞进兜里“买买买”。
穿的
布摊前围满人“这块蓝卡其多少钱?”“给孩子扯身新衣裳”
老人挑红毛线回家织袜子,图个“红火”。
中年人挑衣服,来来回回的比划半天,结果没有自己一件。
用的
春联、窗花、灯笼、蜡烛、香纸,小贩扯着嗓子喊:“福字倒贴,好运来到!”“门神一对,邪祟不扰!”
活的
鸡笼鸭笼摆一排,公鸡打鸣、小猪哼唧、鱼儿濮水,有人牵羊、有人赶驴,整个集市像一个沸腾的“年味动物园”
全家总动员
大人负责“大宗采购”,称五斤白糖、买两瓶白酒、扯几尺花布,再捎一副对联。
孩子负责“零食侦察”,嘴里含着糖、眼睛盯着炸油条、手里攥着父母给的“五分专款”,最终可能全换成了鞭炮和玻璃珠。
老人坐在烧饼摊边歇脚,边吃边念叨:“这集比去年还热闹哈”。
讲究
赶大集也有“讲究”和“禁忌”的。
俗话说“赶集要赶头,买卖不用愁”,大清早吃完饭,早早的就去了,去晚了好东西都被抢光。
工具还要带全,以前是布袋、扁担、竹篮、麻绳,后来得收拾好自己行车,免得买好东西了托不回去。
买得多还要得扛得动。
切记忌空手回,再穷也得买点东西,否则叫“空集”了,有“年里空荡”的意思。
还有讨价还价不要太狠,年关了商贩也不易,适当让利即可,图个和气生财。
智慧和经验
你知道为什么是“二十七赶大集”吗?因为时间刚刚好:
二十三祭灶,
二十四扫房,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到了二十七,家里该准备的也差不多了,缺的零碎就得靠这一集补全了。
而且这一天离除夕还有三天,买回来的东西正好慢慢用,也放不坏,不急不赶正好。
说实话,自从移动互联网发展以来,各种购物APP搞的各种买东西的节日,而且大家也习惯了从网上买,就很难体验到这种赶大集的热闹,
“赶大集”渐渐都快成回忆了,只有回老家的时候,腊月二十七的乡镇集市依然人山人海,老人坐在路边卖手写春联,孩子举着棉花糖追跑,广播里放着《恭喜发财》。
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了,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用脚步丈量年味、用双手提回团圆的年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