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现在的孩子可能没见过那种橙红色软管装的小玩意儿了——一头拧开盖子能当吸管用,另一头挤出来的胶黏糊糊、带点怪味,名字叫“泡泡胶”。它不贵,几毛钱一支,包装上印着樱桃、小花或者波浪纹。
玩这个就是单纯觉得有意思。下课铃一响,几个人围在走廊边上,掏出各自的泡泡胶,抹一点在管口,轻轻一吹,一个亮晶晶的泡泡就慢慢鼓起来,在阳光底下闪着光。吹得好了,能比脸还大;吹破了也不急,手指蘸点胶往破口一按,接着续上再吹。
这东西看着简单,其实有门道。一开始总掌握不好力道,要么“噗”一下炸在嘴边,要么刚冒个泡就瘪了。后来才明白,得用肚子缓缓地送气,像吹蒲公英那样轻柔。要是想吹得更大,中间还得停顿几秒让泡泡稳定一下,再继续加气。熟练了之后,十分钟能吹出七八个完整的,一个个飘在空中,像会飞的小灯笼。
除了比谁吹得大,我们还有更有趣的玩法——捏造型。一直比大小也没意思,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这玩意和糖人那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哈,泡泡吹到一半停下来,趁着还没完全成球,用手指轻轻去拉、去压,就能让它变成长条形、葫芦状,甚至两个连在一起像哑铃。
有人厉害的能把泡泡捏成一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耳朵是拉出来的细尖角,身子圆滚滚的,虽然维持不了多久,可我们看傻了眼。
“你这比糖人都厉害!”有人喊。
后来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泡泡兽”。从那以后,大家不再只拼大小,开始比赛创意:有的做成眼镜框挂在耳朵上,有的试着把多个泡泡串成一串葡萄,还有人想做个“泡泡房子”,结果一口气没控制住,“轰”地全塌了,惹得一片笑声。
这种玩法特别考验耐心和手感。太用力,泡泡当场破裂;动作太慢,胶干了也成型不了。但它妙就妙在——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随便试,失败了重来,成本就是一支几毛钱的胶。不像现在的玩具,拆开盒子就得照说明书一步步走,少了那份自由发挥的乐趣。
有时候下雨天不能出去玩,我们就躲在楼梯拐角,一支胶传着用,轮流吹、轮流捏。谁做出了新花样,其他人马上跟着学。那种共同创造的感觉,比赢了一场球赛还让人满足。哪怕最后泡泡都破了,地上只剩一小摊干掉的胶渍,也没人在意。
如今再回想起来,那股略带刺鼻的气味反而成了记忆的锚点。其实,这些老玩具的魅力不在多精致,而在它让人愿意动手、动脑、动心。一支小小的泡泡胶,不只是为了吹个泡泡,更是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亲手塑造“短暂美好”的机会。
它教会我们:有些东西虽然留不住,但过程本身就值得认真对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