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有多少传承了下来?

usold

中医在春秋战国时期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诊断四步“望闻问切”,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而康复。

著名的医学书籍:《黄帝内经》、《图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扁鹊心书》、《金匮要略》、《小儿药证直诀》、《洗冤集录》、《医宗金鉴》等等。

代表人物:黄帝、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扁鹊、葛洪、钱乙、宋慈、吴谦等等。

中医的神奇之处,估计人人都有体会,中医的文化可不是一句“你有行医证吗?”就能否定的。

8b8564ee9456c28f45fedbea52a86b7b.jpg

图片源于网络

现代人们为了快速的治疗疾病,可以选择吃西药,西医好不好咱不去评价,但是我们不能引进了一个新技术就抛弃了自己的传统!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是民间人们相传的。而现在的中医处境可以说岌岌可危啊,不仅仅是西医对我们的冲击,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那些崇洋媚外的人认为西医好,中医没有科学依据啥的。还有些人打着中医的名号卖保健品坑老百姓,种种因素一步一步地将中医推进了“深渊”。

生活中也有一些就行医证问题的辩论,老百姓可不说你有没有证,只管你能不能看好病。你有证,但老百姓在你着花了几千块钱也没有看好病,那些世代的老中医没证,但几十块钱或者几百块钱把病看好了,你说老百姓信谁?

网友也有评论说:你看不懂的不代表它不正确;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医术不是一个机器可以相比的。

那些高深的我们不去研究,我们也不专业。医生存在的价值往小了说不就是帮老百姓看好病吗?证件只是代表你一个身份而已!

中医难学,是传承断了;中医难学,是参考错了;中医难学,是人心变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188.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1-17
下一篇 » 11-16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那些被误解的词句,特别是一些词,不能让以后的孩子错误的认知下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是出现在明末陈继儒所著的《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极有可能不是陈继儒原创,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完整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整句意思:男子再有才华,德性丧失,也算不得真才;女子不应过分追求才能和智慧,而应注重品德和道德的修养。不能只看这一句的来理解它的意思,整句话表达的是以道德修养为主。...

“吃了吗”简单的一句话,外国老者的理解,国人不一定知道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也经常说话的一句简单的话,“吃了吗?”,在我们看来很微小的一句话,现在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意义。大多数年轻人也是从长辈那里学来了,为什么要怎么打招呼?简单粗暴的说就是饿怕了。我们有句古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七夕送什么礼物,看看古代人在七夕都送什么呢?

古人七夕过的是非常丰富滴,遇到心仪的人,或者在分别的时候不得送心仪的人一个礼物吗?古代人在七夕节都送什么礼物呢?1、簪子簪常是男子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品,女子也常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报】你可能不知道,中国人是生活在48世纪的

现在的公历是按照西方的纪元算的,我们所说的公元2022年,即从耶稣出生那年开始算,到现在2022年了。这些历法是西方的立法,中国的纪元应该是从皇帝开始,皇帝在他20岁的时候战胜炎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后来皇帝令两位大臣(那时候也不知道该叫啥)大桡(黄帝史官)制定了甲子,容成子(黄帝老师)造了历法。从这个历法开始到现在...

【礼仪文化】在古代室内座次尊卑顺序

在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花馍背后的民俗文化寓意,传统文化的传承

馍,通常指馒头。花馍既是观赏性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以前逢年过节都会蒸点各式各样的馒头和包子,小时候只是看着花馍好看、好吃,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蒸花馍,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寓意和文化。北方一到过年,蒸馍肯定提上日程了,而且还是大蒸。以...

先辈为“七夕”的写的诗,不要再发节日快乐了

七夕,一个关于爱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你会发信息给你的另一个TA吗?看下古人前辈为“七夕”写的诗词,每一篇都很美,多学点,不愁发啥内容了。《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

二月二,龙抬头,你可知都有哪些习俗,还有孝在其中

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每年农历二月二,“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龙抬头”最早出现在元时期的文献上。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6赞    阅读 1.91w+
35赞    阅读 2.89w+
26赞    阅读 1.78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