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看晚会、团圆饭,月亮是背景,是朋友圈的滤镜,是诗人嘴里的“婵娟”。在古代中秋拜月是女子一年中最自由的夜晚。
在古代中秋的月亮不是看的,是——拜的。而最虔诚的不是男人,是女子。
在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中秋夜是她们一年中少有的自由时刻,
可以走出闺房
可以夜游庭院
可以焚香祷告
可以悄悄许下一个不敢说出口的愿望
这,就是——拜月
拜月的习俗
早在周代就有记载《礼记》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最初是皇家礼仪。但月亮温柔、静谧、阴柔,更贴近女性气质,久而久之,民间女子便接过这一仪式,让中秋成了自己的节日。
唐代开始拜月盛行,女子们在庭院设香案,摆瓜果、月饼,点一炷香,跪拜月神。
她们拜的不只是“月”,更是——太阴星君、月宫仙子、嫦娥。
而嫦娥不只是仙女,更是——一个孤独的女子、一个被误解的女子、一个想回来却回不去的女子。
女子拜她,如同拜自己。
拜月的仪式
时间
中秋子时(23:00-1:00),月亮最圆、阴气最盛,最适合女子与月神沟通。
地点
庭院、楼台、花园等,必须露天,不能在屋内,要让月光照在身上。
服饰
穿素色衣裙,不施浓妆,表示虔诚。
供品
月饼:象征团圆
瓜果:柚子(“佑子”)、石榴(多子)、葡萄(成串,寓意姻缘)
莲花灯:放在池中随水漂动,祈求姻缘。
动作
女子独自或结伴,焚香三炷,双手合十轻声祝祷,祝辞不固定,但多与三件事有关:
愿得一心人
愿父母安康
愿容颜不老
女子拜月
为什么是女子拜月,而非男子呢?
因为,在古代阴阳观念中:
日为阳,属男;
月为阴,属女。
男子祭日,女子祭月,是天地秩序。
更重要的是,中秋夜是女子难得的“出格”时刻。
平日,她们困于闺阁,不得随意出门、不得与外男接触、不得表达情感,可中秋这夜,礼法松动,父母默许,姐妹相约,可以赏月、可以夜游、可以写诗、可以许愿。
她们把平日说不出口的话,说给月亮听,有女子在诗中写道:“香罗帕,拜月频,愿郎君,早寄音。”一块手帕,一次次拜月,只盼心上人,早些来信。
还有人写:“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郎君长相守。”不求富贵,只求一人,白头到老。
这些话,不能对父母说,不能对姐妹说,只能对月亮说。
而月亮,千年不语却照过无数个这样的心事。
习俗的演变
宋代以后拜月更盛,女子拜月、男子赏月分工明确。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女拜月,云‘愿貌似嫦娥,圆如月’。”
她们不只求姻缘,也求美貌、求智慧、求平安。
清代,有些地方发展出“走月亮”,女子穿新衣结伴从一家走到另一家,边走边唱:“走,走,走月亮,走到桥头看水光……”
像一场温柔的夜游,甚至有的地方女子在中秋夜可以去寺庙“求月签”解心事、算姻缘,这是她们一年中最接近“自由”的时刻。
如今拜月的习俗渐渐消失,我们只记得吃月饼,只记得团圆。可曾想过那轮明月,曾听过多少女子的低语?曾见过多少含泪的祈愿?
中秋的月不只是团圆的象征,也曾是无数古代女子情感的出口、心灵的归处。
下一次当你抬头看月时,不妨想一想:千年前的某个中秋夜,也曾有一个女子和你一样,站在庭院中轻声说:“愿我所愿,终能如月圆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