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手工艺

皮影,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带制作教程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

中国传统手工艺——皮影

皮影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教程:

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制作过程大多相同,分为几大步骤: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

要将动物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

一、选皮

使用较多的有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其中牛皮应用最为广泛。

二、制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也叫软刮)。

净皮是把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

    第一次先刮去牛毛,

    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

    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

    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

    刮时一定要注意皮要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刮好后撑于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灰皮是浸泡皮时把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化入水中,将牛皮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三、画稿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图稿世代相传。

一般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

四、过稿

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

皮的品相不同,用的地方也不一样。

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

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

这样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然后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再把皮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五、镂刻

雕刻的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

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

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

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

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

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

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大致如下:

    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六、敷彩

接下来就是敷彩。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

着色的方法各有不同,一种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再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把胶色交融成粥状,要趁热敷在影人上。

七、发汗熨平

脱水发汗是一关键性的工艺,它的目的一是为了使敷彩更好的融入皮内,而是使皮内的水分充分挥发。

方法有很多,一种是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另一种是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还有一种土方法,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

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

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高低,既看水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蒸发的速度快慢。要求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

皮脱水发汗后,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

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还会变形。

八、缀结完成

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从头到脚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

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

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

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

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190.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1-16
下一篇 » 11-16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小小得月楼》1983年的国产电影,改革浪潮中的温馨喜剧

《小小得月楼》根据苏州滑稽戏剧团同名滑稽戏改编,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得月楼饭店的团支部书记毛头带领青年们在旅游点开办“小小得月楼”,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故事。是卢萍执导,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喜剧电影,主演毛永明、陆辰生,于1983年上映...

农村孩子的最爱玩具,链条枪,又叫火柴枪

小时候最喜欢在老家了,地方大,玩得嗨。和一群小破孩们一起玩“打仗”,一枪在手,天下我有,走街串巷,无所不能!那时候很少有自己买玩具枪的,也买不起,都是动手做的,先是用纸做一把,后来开始用木头做枪,但都是徒有其形而已,后来不知道是哪位...

以前咱们农村人做饭用这个,做出的饭菜至今都回味无穷!

下面这个东西你见过吗?以前咱们农村人做饭就用这个,80、90年之前在农村住过的人肯定见过这个东西,它叫土灶,小编从小生活在农村,以前村里人都是用来做饭的,用它做出的饭真是好吃,以至于现在都很怀念那个味道。随着新农村的发展,乡村也电气化了,煤气灶、电磁炉毫不客气地把土灶挤出了人们的生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现在很难再吃到那么好吃的饭了。现在在农村,结婚、生...

80后90后的童年经典零食华华丹,还记得这”老鼠屎“的酸甜美味吗?

还记得小时候偷偷吃的“老鼠屎”吗?其实是80后90后的童年零食——华华丹。酸甜可口,清凉解渴,是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怀旧小食之一。一颗颗“老鼠屎”,藏着我们的青春密码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一毛钱能买到一瓶华华丹,就已经是我们放学路上最开心...

8090后幼年玩过的玩具-烟斗悬浮球

烟斗悬浮球这个玩具应该是来自福尔摩斯动画片吧,小时候玩这个也不是图好玩的,就是喜欢叼着这玩意装一装大哥。也可以和同学间比赛下,看谁吹的球最高,或者谁吹球的时间最长,很锻炼肺活量的,稍稍吹的猛了点,就是头晕。。每次吹得头晕脑胀的,已经完全...

小学三年级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1941年,我的爸爸妈妈和只有八个月的弟弟,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弟弟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牢房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样,是发霉发臭的牢饭。由于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弟弟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面黄肌瘦...

重温童年野炊的美好时光,小树林里的欢乐记忆

童年,是如此短暂而美好,在童年的记忆画卷中,野炊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般闪耀。每当回忆起童年时期与伙伴们一起野炊的情景,仿佛一切都在昨天重现……每到周末,河边那片宁静的小树林便成了孩子们欢聚的地方。大家带着各自准备的东西——小铁锅、碗筷、食物...

80后看过的网络小说,都是时代的记忆

谁还没看过几本小说呢,80后末的应该看网络小说了吧,这里整理了当时在同学间疯传的热门小说,都是不可磨灭的经典!1、《诛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多介绍了,一个时代的见证哈。作者萧鼎(本名张戬)。现在看和当时看根本不是一码事,那时候网文还没有像现在...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w+
35赞    阅读 3.27w+
26赞    阅读 2.05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