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2025年了,你家的电视,是不是已经很久没开过了?
客厅里的那台大屏电视,可能还在,但更多时候,它像一件家具,安静地立在墙边,屏幕黑着,像一面沉默的镜子。我们不再围坐在它面前等片头曲响起,不再为了抢遥控器拌嘴,也不会因为大人一句“看太久伤眼睛”而恋恋不舍地关掉电源。
一方面刷短视频、追网剧、打游戏,手机和平板早已接过了电视的班,另一方是各种VIP已经让人厌倦。可如果回到二十年前,电视可是家里最热闹的“光源”。
记得小时候,只要电视一开,整个屋子就像被点亮了。那时候家里是台长虹牌的彩色老式电视机,方头方脑,背后凸出一块显像管,开机要“嗡”地响一声,等几秒才慢慢浮现出画面。频道不多,地方台、央视、省台加起来也就七八个,但每一个都像老朋友,准时准点地出现。
最早让我记住的剧,是《西游记》和《新白娘子传奇》,还有《还珠格格》。一个暑假能反复看上好几遍,连片头曲都能跟着哼。还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虽然剧情简单,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些故事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扇窗。
那时候去亲戚家串门,最关心的不是吃什么,而是他们家有没有电视,能收到几个台。也见过旋钮调台的黑白电视,换台要一只手拧旋钮,另一只手拍打机壳,仿佛电视机也有脾气,得哄着才肯出画面。后来频道多了,家里的电视也升级了。一下子世界变大了。港剧、综艺、动画片轮番上阵,连广告都变得五彩斑斓。
那时候还有各种的竞猜、点歌台。用电话拨打就可以点歌,让电视台播出你想点的歌,屏幕上还会滚动打出祝福语:“祝某某生日快乐”“恭贺某某开业大吉”。放的歌大多是《恭喜发财》《爱拼才会赢》《今天是个好日子》这种热闹的曲子。那时候觉得,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简直是件特别体面的事,后面才知道那是要扣费的。
除了看电视直播,还有录像机。那种大大的录像带,放进机器里“咔哒”一声,然后慢慢转动。第一次完整看完《葫芦娃》,就是靠录像带。后来VCD、DVD流行起来,就开始攒零花钱买盗版碟。《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犬夜叉》……一张张碟片堆在茶几上,周末一整天都不出门,就为了把剧情看完。
当然,最让人魂牵梦萦的,还是游戏。那时候舅舅家的表哥送了我一台FC游戏机(红白机),成了我童年最珍贵的玩具。可电视广告里总出现一款叫“新天利”的VCD,说能玩画面更炫的游戏。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能运行世嘉MD游戏的兼容机。那时候,一台能玩游戏的机器,简直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其实不管电子产品如何迭代,本质就是一块屏幕加上一对喇叭。真正让它“活”起来的,是背后源源不断的内容。不管是过去的电视台,还是现在的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梯里的广告屏,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传递信息,提供娱乐。
如今,电视的功能非常的丰富,丰富的让人眼花缭乱。但丰富的功能并没有让大家更喜欢看电视了,很多家庭买电视不是为了看,用的最多的可能就是投屏、接外设,把它当成屏幕来用了。对我而言,有线电视不会再装,网络会员也不再续,但电视本身,我依然愿意保留。
或许一天,当电视再次播放的时候,可能我会带着自己的孩子看。因为它不只是电器,更是记忆的载体。是那个曾经点亮夜晚的“大盒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关于家、关于童年、关于等待片头曲响起的,最温柔的回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