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小时候,家住农村,会经常停电。特别是一到晚上,整个屋子陷入漆黑,大人小孩都只能摸黑行动。这时候,老式铁皮手电筒就成了家里的“光明担当”。
当然,晚上出去的时候,老式铁皮手电筒也是我们80、90后童年的“夜行神器”。
记得那时候,妈妈会一手拿着手电筒,另一只手翻箱倒柜找蜡烛;爸爸则用它照着修理电路。而我们这些小孩,则兴奋地抢过手电筒,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把光束投向树梢、墙角、水缸——仿佛那束光能驱散所有黑暗带来的恐惧。
一号电池
老式铁皮手电筒使用的是现在很少见的一号大电池。安装时要拧开尾部的金属盖,把电池正负极对准放进去,再用力拧紧。有时候电池快没电了,灯光变得微弱,大人就会把电池拿出来,在地上轻轻磕几下,或者用牙齿咬一咬两端——神奇的是,装回去后灯居然又能亮一阵子!
这种“电池复活术”在当时简直像魔法一样。我们小孩看得目瞪口呆,甚至偷偷模仿,结果被大人训斥:“别乱咬电池,有毒!”但那份对简单机械的信任与好奇,至今难忘。
这种咬电池的复活术,已经成为了祖传技术,现在但凡电池没电,就会先拿出来咬两口。
光影游戏
特别是夏天的夜晚,是铁皮手电筒最忙碌的时候。晚饭后,小伙伴们拿着手电筒,结伴去巷子口、田埂边、草丛里“探险”。手电筒的光一扫,草叶间的蛐蛐、蚂蚱、萤火虫立刻现形,有时还能照到壁虎或小青蛙。
还有雨后,晚饭后,拿着手电筒去树林中找知了猴,一个小时就能找到好几十个呢,回家放炉旁边烤这吃,油锅炸着吃,咬一口,喷香喷香的。
更有趣的是“按键亮灯”游戏:快速按动开关,让灯光一闪一闪,模仿摩斯电码,假装在和黑夜对话。谁按得最快最稳,谁就是“夜光指挥官”。这些看似幼稚的游戏,却是我们童年最真实的快乐。
老式铁皮手电筒早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它承载的情感却从未褪色,它代表了一个充满真实互动与探索精神的时代。它的光不刺眼,却足够温暖;它的声音不智能,却足够可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