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辅导员“知心姐姐”,从60后到90后都认识吧?整理了三代人的“知心姐姐”的资料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60年代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是在《中国少年报》上寻找“知心姐姐”的;80年代的孩子除了翻开报纸,还可以从广播电台的“知心热线”中听到“知心姐姐”亲切的声音,通过“知心电话”向“知心姐姐”倾诉自己的悄悄话;90年代,“知心姐姐”从电视和网络中走进千家万户。40年来,梳两个小辫的知心姐姐一直在为小朋友解答疑难,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孩子的辅导员“知心姐姐”,60后到90后都认识吧?

“知心姐姐”是《中国少年报》的一个专栏,1960年10月25日第一次出现在少报上。文革期间停刊,1978年后复刊。

“知心姐姐”诞生

《中国少年报》创刊于1951年,当时的报纸,文章皆是改编自各种大报,内容太过老气,不适合小读者。还被人戏谑的称为“小《人民日报》”。中少报急需改革,但如何改,怎么改?于是开了一次探讨会。

据第一代“知心姐姐”姜达雅的记忆:“我记得是朱洪说,解放前,上海《新少年报》有个‘咪咪姐姐’,指导孩子生活,很受孩子的欢迎。有人说,那我们不也可以有个什么姐姐吗?有人说,叫‘大姐姐’吧。大家说,不好不好。不知是谁冒出了一句,叫‘知心姐姐’吧。大家一致同意,太好了,就是她!”。

同时在会上,知心姐姐的定位也定下来了,第一,她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孩子们的小秘密、小烦恼都愿意和她说;第二,她要比孩子站得高一点,是孩子的辅导员

就这样在1960年10月25日,《中国少年报》上出现了一位梳着两根小辫子,清秀的面貌,温和的眼神,脸上永远挂着微笑的画像,它就是“知心姐姐”。

三代“知心姐姐”

1960年到文革开始:

知心姐姐栏目的领导者是姜达雅。

1978年复刊至1983年:

文革结束后,中国少年报复刊,知心姐姐栏目组的原班人马只剩下姜达雅一个,栏目加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代表人物是后来的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男版的知心姐姐。

1983年至今:

1983年孙云晓离开了“知心姐姐”栏目,1988年姜达雅退休,卢勤成为栏目主持人,带领新一代的“知心姐姐”们,逐渐把它从一个报纸专栏,发展成包括热线、夏令营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知心姐姐”全系列。

如今“知心姐姐”

几十年来,知心姐姐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一个报纸专栏发展成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开办了知心姐姐网,开通了知心姐姐热线 010-64060999(周二至周五17:30-20:30)、还创办了《知心姐姐》杂志。

给知心姐姐写信

1、邮寄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丙12号5层509室《知心姐姐》杂志社

邮编:100022

2、电子邮件

邮箱:zxjj@vip.sina.com

社交平台

知心姐姐网:www.zxjj.com.cn

知心姐姐杂志:zxjj.ccppg.com.cn

微信公众号:知心姐姐团队(ID:zxjjtd)

新浪微博:

  https://www.weibo.com/teamers(知心姐姐团队官方微博)

  https://weibo.com/zxjj2002(知心姐姐杂志)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266.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1-17
下一篇 » 07-06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变色龙、马鬃蛇、四脚蛇、石龙,他们的天敌竟然是曾经的我们

变色龙、马鬃蛇、四脚蛇,你们小时候都抓过没有,用来吓过女孩子的。死在我们手里的变色龙、马鬃蛇无数,那时我们就是这类蜥蜴的天敌。变色龙,那个学名叫做变色树蜥的小精灵,因颈项上那一排犹如马鬃般的毛发,在南方的孩子们口中亲切地被称为马鬃蛇。...

童年的回忆,整理了70后、80后、和90后儿时看过的经典动画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我们爱你……”每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没有智能设备的时代,那时候的快乐是如此简单而纯粹。电视屏幕前围坐的一家人,共同分享着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故事。让我们一起回顾...

大西瓜泡泡糖-80后、90后经典童年零食

西瓜泡泡糖,小的时候经常买,好像一毛钱一个吧,算是比较便宜的了,这种糖就像是五彩的西瓜。这是五彩西瓜的泡泡糖,直接入口即化的那种感觉,大多数的人可能都是因为外壳比较好看,才去买的,味道和其他糖类没多大却别。当然了,像这种西瓜泡泡糖,可能是80后或者是90后的唯一,在00后这一...

80后必看,经典怀旧小学语文课本,追忆逝去的童年

童年悄然离去,点点滴滴的记忆,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翻起尘封的小学语文,幕幕往事,犹在昨日!我们留不住美好的童年,但我们可以留住最美好的回忆……我们那会儿的童年,没有补习,没有这么大的竞争学好数学语文就可以,没有摩天大厦,只有魔方大厦没有...

他们是第一批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拍下了80年代中国最真实的画面!

在那个影像稀缺的1981年,一对平凡的美国夫妻和他们的“驴友”,以朴实的视角,记录下了1600多幅80年代中国的真实画面。2015年初夏,老唐纳德(DonArmstrong)夫妇将这些珍贵底片交由我处理。很快,我收到8册底片袋合计40卷彩色负片,约1600张;140张35mm幻灯片,是当时和他们的“驴友”所拍。还有他们的旅行计划,游记等手稿。底片保存得很好,...

老式滚筒油印机,这种蜡纸印刷你用过没?20世纪90年代还用着呢

现在我们需要打印文件时,用电脑连接打印机就可以打印了,甚至手机就可以远程打印。但在电脑和打印机不普遍之前,打印文件还是很难的,用的是那种老式滚筒油印机,而且只有单位、学校等这些地方才可以印刷,普通人想印刷点东西难。看看用它印出来的试卷吧...

经典国产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70年代的暖心服务与童真回忆

在70年代的中国动画宝库中,《熊猫百货商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这部1979年问世的彩色水墨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温馨的故事内容,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设...

童年经典游戏,挑棍,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为了玩这个,小时候还满校园捡冰棍棒呢!挑棍游戏,也被叫做游戏棒或撒棒。适合八岁以上年龄,老少皆宜的一种益智小游戏。可以单人或多人共同参与。“挑棍”是童年常玩的一种游戏,无需成本,无需场地,简单易学。把所有挑棍抓在手中,垂直与桌上,放手。棒棒撒开后,然后将挑棍一根根地挑起来收回,但不能动到或碰到别的小棒。失手者,换另一玩家提取。谁挑回的小棍越多,收...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9w+
35赞    阅读 3.36w+
26赞    阅读 2.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