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香里的童年小调,农村孩子童年的美食

大英子

小忆为您推荐:

嘿,提起槐花,我的记忆就像被春风吹开的花瓣,一朵朵绽放开来,满是那个无忧无虑时代的香甜。

小时候,我家门口那棵老槐树,简直就是我的私人游乐场加美食供应商。

槐花香里的童年小调,农村孩子童年的美食

一到春天,它老人家就毫不吝啬地撒下一树的槐花,白茫茫一片,像是给大地披上了婚纱。

那时候的我,瘦胳膊瘦腿,但爬树的功夫可不含糊,一见槐花盛开,就两眼放光,立刻就变成了窜天猴,噌噌几下就上了树,上树摘槐花的速度比解数学题快多了。

坐在粗壮的树枝上,感觉自己就是那槐花王国的小王子,随手一撸,就是一把槐花,那香味,清新得能让人忘掉作业和考试的烦恼,就像是大自然专门为了馋我们这些小屁孩准备的。

记得有一回,我和邻居小胖比赛看谁摘的槐花多,结果我俩都摘得盆满钵满,回家的路上还被村里的大娘笑话:“这两个小崽子,是要把槐树搬回家吗?”我们相视一笑,心里那个得意劲儿,比吃了蜜还甜。

摘下来的槐花,可不能浪费了。

槐花香里的童年小调,农村孩子童年的美食

奶奶会拿它做槐花饼,面粉、鸡蛋、加上新鲜的槐花,简单一拌,往锅里一煎,那香味,能勾得隔壁小孩儿都跑过来蹭饭。

刚出锅的槐花饼,外焦里嫩,咬一口,既有面食的醇厚,又有槐花特有的清香,简直是人间美味,比现在那些五花八门的美食节目的推荐还要诱人。

妈妈最擅长做槐花糕,把槐花和糯米粉混在一起,蒸出来软糯香甜,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

槐花香里的童年小调,农村孩子童年的美食

还有槐花炒蛋,那金黄中点缀着点点雪白,色香味俱全,简直就是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

每次吃槐花做的美食,我都觉得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春天的盛宴,幸福得冒泡。

最有趣的,莫过于我们这群孩子突发奇想。

有时候摘槐花摘多了,我们还会搞些小发明,用槐花编花环、做项链,一个个打扮得跟小仙女小仙童似的。把槐花夹在书本里当书签,搞得课本都香喷喷的,上课时偷偷一闻,精神百倍。

每当春天来临,偶然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嗅到那一缕熟悉的槐花香,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

闭上眼,仿佛又能回到那个槐花盛开的小村庄,我还是那个爬上树梢,与春风嬉戏的小屁孩。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606.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5-25
下一篇 » 05-28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2003年迎新春文艺晚会,广告泛滥成普遍现象

这一届晚会主题是“新民俗、民族感情、快乐、创新”。相声《说广告》嘲讽了在当下极其普遍的乱插广告的现象。出自普通家庭的歌曲《让爱住我家》是该届春晚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唱出了普天下所有家庭的心声。晚会信息(信息不全,请谅解)播出:2003年1月31导演:金越主持人:倪萍、朱军、李咏、周涛、文清、张政舞美设计:陈岩节目...

童年的回忆,铁皮文具盒里面隐藏的秘密,小学的无忧时光

每当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响起,就像一把特别的钥匙,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小时候小学课堂的那些事儿,都一股脑儿涌上心头。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校园的池塘边,榕树上的蝉鸣此起彼伏,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夏日欢呼。操场边,秋千静静地...

玉米杆眼镜,估计人人都戴过吧

玉米杆眼镜,最最最NB的眼镜,你戴过吗?记得小时候,家里人收玉米的时候,就开始在地里面寻寻觅觅了,找一个好的玉米杆,扎一个漂漂亮亮的眼镜,然后戴上去,在小伙伴面前转呀转,跳呀跳,羡慕死小伙伴们转眼都过去十几年了,唉,只能看着,回忆当初的无知和快乐,虽然那时候傻傻的,可我们单纯的快乐,就是任性。

80后的十年前和十年后

在我们80后小的时候我们总希望快点长大,但真正长大后,回头想想,80后记忆中的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可我们永远也回不去了,我们80后只剩下了无奈和彷徨,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勇往向前,人生就是如此!

回忆70年代的记忆,烫画

我家的家具打完了,木匠师傅走后,最后一个步骤还没完成,就是找人做烫画。当时的家具,特别时兴烫画,烫画这门手艺现在很少人在做,但那时候,烫画艺人是相当受欢迎,收入也相当可观。烫画其实也好简单,就是用一把烙铁,在胶合板上烫出画来,关键是手艺,关键是手法。我家大衣柜门上的烫画,是一幅山水画,我们家是把烫画镶在玻璃后面,保护得很好,另外一个门,用粉色的布帘代替,估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看看这里是谁的童年,谁的青春?

一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小学的照片,这是谁的童年,又是谁的青春呢?当时设备像素低,图片不是很清晰,但通过这模糊的照片依然可以看到当初的童年,回想起儿时的欢声笑语。这样的教室,木框架的窗户,一小块一小块的玻璃,玻璃还是用小钉子固定的。那时的操...

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一段农村珍贵的记忆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学校教育普遍实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总是伴随着各种形式的集体劳动。校园里张贴的醒目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尤...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4w+
35赞    阅读 3.37w+
26赞    阅读 2.1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