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育红班,记不记得了,九零后的上学那时还有叫育红班的,慢慢的被幼儿园这个名词代替了。今天再次来看下埋在我们这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名词,一个特别的存在——育红班。
你听说过吗?
在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有这么一群小朋友,他们每天不是在家里玩玩具,而是在一个叫“育红班”的地方度过自己的童年。这可不是普通的幼儿园哦,它是专门为工农兵子女设立的一个特殊教育场所,充满了浓厚的时代特色。
“育红”是文革遗留下的产物,意思是培养红色幼苗,也就是以后的红卫兵。育红班相当于幼儿园、学前班。育红班读完后要考试,达不到要求的不能读小学一年级。从文革期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存在“育红班”这个说法。90年代中期后,这种在中国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才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直至后来逐步消失。
记忆中的校园
我们的育红班设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北面和东面有几间大瓦房,墙是黑的,透着一股陈旧的气息。没有桌椅,我们从家里带来小板凳和高凳子当桌子用。要是谁家能弄个三合板订在高凳子腿上做个桌斗,那简直就是奢侈品了。教室里虽然简陋,但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后面条件好了点,用那种很长很长的石板做桌子,一下可以做四个小朋友,还不拥挤。
老师们都是自己村或者附件村的,和小孩的爸爸妈妈们几乎都认识,在学校里,家长也可放心了。
记忆中的课堂
说实话,在育红班没学到多少东西。一个学年下来,也就认了个0到9的数字。
至于儿歌、游戏、舞蹈?完全没碰过。
大部分时间就是一群小毛孩在那儿疯跑疯玩,只要不吵架打架,老师也不怎么管我们。有时候觉得挺奇怪,为啥要叫“育红班”,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培养红色幼苗、革命接班人,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
每天下午的大课间休息时,是大家最期待的时刻——分馍馍吃。老师会招呼我们围坐在一起,拿出各自的馍馍来分享。妈妈们早上往书包里塞的蒸馍或烙馍饼,成了我们补充能量的最佳选择。大家大口咬着馍馍,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老师还会让我们互相交换馍馍吃,或者让拿得多的同学分给忘记带馍馍的小朋友一点。
那种场面真是热闹又温暖,直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虽然育红班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所承载的精神财富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感恩拥有的一切,并且永远保持那份纯真和热情。
如果你也经历过这样的童年,或者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不妨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让我们一起怀念那个简单而又美好的时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