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童年小时候的记忆,它叫“赶集”

usold

年纪一大,就会不时的想起小时候。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常常在想:“熬过这一阵子,就真的要放松自己了,以后活轻松一点,回到老家去,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或者新建一栋房子,小院里可以种花,屋后的上坡可以种果树,旁边的土地上,可以种茶。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搬一张椅子,坐在瓜棚上纳凉。冬天了,就围着火炉,打个盹,看看电视,和心爱的人聊天……”

可是,“熬过一阵子”,到底要熬多久,才是个头?从年轻时候,熬到了中年,现在依旧无法摆脱生活的“磨难”。幸福在心中,慢慢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其实,我们一直都怀念童年的“苦日子”,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这座城市搬到了那座城市,我们的心一直停留在“家乡”。每次回到家乡,才感觉睡得踏实,活得自然。

童年的记忆中有一种叫“赶集”。赶集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初“进城”的时候。赶集,是我们进城的一个源头,集市也是我们奔向幸福的“出发点”。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那时候的家庭,家家户户都很穷,村里有一个万元户,都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

很多人,还住在低矮的土砖房里,或者住在祖辈留下的青砖瓦房里。

一个月吃一顿肉,也是常事;一件衣服一家人都穿过,也不奇怪,打补丁的衣服,也不觉得有多丑,不会觉得没有面子。

物品的交换、买卖,大部分都要到集市上去。每个乡都有一个地方赶集,有的村,人口很多,也设立了集市。

赶集的日子,一般按照农历的日期分为“初三、初六、初九”,或者是“初二、初五、初八;初一、初四、初七”,也有的地方,按照阳历来定日子,十天里,有三个赶集日,部分发达一些的地方,十天有四个赶集日,把位数为“零”的日子,也算做赶集日。

在赶集日的前一天,父母就会准备好去集市上要卖的东西,并且想好要买的东西。

到了赶集日,父母早早起床,挑着青菜、玉米、稻谷,或者赶着牛羊,挑着小猪仔,就匆匆忙忙往集市赶。

集市很热闹,就像现在城里的一条大街,集市里还有农贸市场,那是最热闹的地方。

有很多小贩在集市上逛,要买一些农产品,然后运到城里或者其它地方去卖。

小贩和农民讨价还价的声音很大,有时候还会起争执。

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养出来的牲畜,不卖一个满意的价钱,觉得愧对了自己。

小贩就觉得,越便宜越好,他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集市上的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特别是到了某种东西集中上市的时候,有的东西几乎是“不计成本”地卖出去了。

如果不卖出去,那么东西就要挑回去,浪费了体力,指不定下次再来集市,还是卖不到好价钱,因此把东西“贱卖”了,也是常事。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父母把自家的东西,在集市上卖完了,就走进了商铺。买几包烟、几包盐、几尺布、一件新衣服、一包饼干……去赶集的时候挑着担子,回来的时候,还是挑着担子。

当父母赶集回来,拿出买来的东西,分给家里的孩子,那一刻,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时候。

只要是新衣服,不管什么颜色、款式,我们都喜欢,都值得我们炫耀好长一段时间。

小时候,最幸福的是和父母一起去赶集的时候。去集市的时候,我们帮父母拿东西,甚至用小竹筐,也挑一担东西。

一路上,我们走得很快,就怕错过了赶集的时间,东西就卖不出去了。

到了集市上,父母卖东西去了,我们就可以趁机到处逛一逛。集市上的东西真多啊,人也真多啊。

商店里,琳琅满目的东西,让我们目不暇接,常常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好意思开口要父母买。家里没什么钱,每个人都要懂得“勤俭节约”。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有时候,集市上可以看戏,一些跑江湖的戏班子,或者乡里请来的戏班子,在集市的一旁,搭一个舞台,就“咿咿呀呀”开唱了。

那时候的戏,唱得真好听,有些曲调,多年以后,都还记得。

到了中午时分,很多赶集的人,陆陆续续回家去了,虽然集市上有包子馒头,也有吃饭的地方,但是赶集的人,舍不得买。

能够在集市上买几个包子,吃一顿饭,都是很幸福的事情。记得有一次赶集,到了中午一点多钟,母亲还没有卖完青菜,母亲就拉着我去吃面条。

面条没有放肉,也没有骨头汤,但味道很香,大概是我们太饿了吧。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现在的农村,也有集市,但已经不热闹了。农村的东西少了,多半是一些城里人把城里的东西运到集市去卖。

赶集的人,也多为年纪大的人,多半是买一些农具或者农资。

还有的村子,村口就是水泥路,家里有摩托车,小车,赶集也不要走路了,还随时可以去城里买东西了,就不再期待赶集日。

过年的时候,集市会热闹一些,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村里,也喜欢到集市去看看,回忆曾经的“热闹”生活。

很多地方的集市,已经不再赶集了,店铺也陆续关闭了,不再像“小城市”。一些偏远的村子,也就是几个老人在家留守,要买什么东西,就打电话给城里的儿女,下次儿女回家,就顺便带回来。

城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天天赶集”,但总是没有赶集的幸福感觉。

我们的青春一去不返,记忆中的“集市”,却根深蒂固,见证了我们成长、见证我们离开家乡的步伐……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162.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5-14
下一篇 » 05-14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人参娃娃》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画短片

《人参娃娃》一部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动画,是196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精心打造的一部动画短片。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士杰的作品,由万古蟾执导、包蕾编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北方小山村的故事。故事围绕着一个无父无母的小长工小虎子展开,他生活在财...

你们是希望,你们是未来,送给孩子,也送给自己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带露的鲜花,绚丽芬芳。在这阳光灿烂、鲜花盛放的季节里,孩子们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孩子,你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因此,你的背后,投射着殷切的目光;你的身边,充满着温柔的呵护;你的面前,铺洒着绚烂的梦...

来一波回忆杀,当年的经典广告,比现在电视剧好看多了

以前的电视虽然笨重、清晰度低,但播放的内容质量高哈。看看以前的广告,我突然发现,并不是那么反感广告,居然喜欢看广告了。。。比现在的电视剧还好看哩。想想以前看电视剧、动画片的时候,也是烦广告,烦的是它影响我看剧了。现在也是烦广告,不是它影响...

怀旧美味:猪油煎馒头片的温馨记忆

在那个物质匮乏、资源紧缺的年代,80年代的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方式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在这些简单但美味的食物中,猪油煎馒头片是一个值得一提的美食。首先,这道美食的制作十分简单,只需要将馒头切成片,用猪油煎至金黄色即可。在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火候的掌控,一旦火候过大,馒头片很容易烤焦,过小则可能煎不熟。煎好的馒头片,有着...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杂交水稻之父》原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爷爷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改良的水稻,人称“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一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他选择这个艰苦的专业,是因为两件事激励了他。6岁时,他到武汉郊区的...

小学三年级课文《珍贵的教科书》

1947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一天下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国民女神、亚洲流行歌坛天后邓丽君,不同时期的照片

邓丽君,台湾籍歌手,亚洲流行歌坛天后。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北市,父母都是音乐教师,邓丽君从小就显示出了对音乐的天赋,在她幼年时期,她的母亲就发现了她的歌唱天赋,并开始给她上声乐课。1971年,签约了台湾华纳唱片公司,并发表了首张唱片...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9w+
35赞    阅读 3.37w+
26赞    阅读 2.1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