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童年小时候的记忆,它叫“赶集”

usold

年纪一大,就会不时的想起小时候。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常常在想:“熬过这一阵子,就真的要放松自己了,以后活轻松一点,回到老家去,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或者新建一栋房子,小院里可以种花,屋后的上坡可以种果树,旁边的土地上,可以种茶。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搬一张椅子,坐在瓜棚上纳凉。冬天了,就围着火炉,打个盹,看看电视,和心爱的人聊天……”

可是,“熬过一阵子”,到底要熬多久,才是个头?从年轻时候,熬到了中年,现在依旧无法摆脱生活的“磨难”。幸福在心中,慢慢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其实,我们一直都怀念童年的“苦日子”,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这座城市搬到了那座城市,我们的心一直停留在“家乡”。每次回到家乡,才感觉睡得踏实,活得自然。

童年的记忆中有一种叫“赶集”。赶集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初“进城”的时候。赶集,是我们进城的一个源头,集市也是我们奔向幸福的“出发点”。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那时候的家庭,家家户户都很穷,村里有一个万元户,都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

很多人,还住在低矮的土砖房里,或者住在祖辈留下的青砖瓦房里。

一个月吃一顿肉,也是常事;一件衣服一家人都穿过,也不奇怪,打补丁的衣服,也不觉得有多丑,不会觉得没有面子。

物品的交换、买卖,大部分都要到集市上去。每个乡都有一个地方赶集,有的村,人口很多,也设立了集市。

赶集的日子,一般按照农历的日期分为“初三、初六、初九”,或者是“初二、初五、初八;初一、初四、初七”,也有的地方,按照阳历来定日子,十天里,有三个赶集日,部分发达一些的地方,十天有四个赶集日,把位数为“零”的日子,也算做赶集日。

在赶集日的前一天,父母就会准备好去集市上要卖的东西,并且想好要买的东西。

到了赶集日,父母早早起床,挑着青菜、玉米、稻谷,或者赶着牛羊,挑着小猪仔,就匆匆忙忙往集市赶。

集市很热闹,就像现在城里的一条大街,集市里还有农贸市场,那是最热闹的地方。

有很多小贩在集市上逛,要买一些农产品,然后运到城里或者其它地方去卖。

小贩和农民讨价还价的声音很大,有时候还会起争执。

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养出来的牲畜,不卖一个满意的价钱,觉得愧对了自己。

小贩就觉得,越便宜越好,他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集市上的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特别是到了某种东西集中上市的时候,有的东西几乎是“不计成本”地卖出去了。

如果不卖出去,那么东西就要挑回去,浪费了体力,指不定下次再来集市,还是卖不到好价钱,因此把东西“贱卖”了,也是常事。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父母把自家的东西,在集市上卖完了,就走进了商铺。买几包烟、几包盐、几尺布、一件新衣服、一包饼干……去赶集的时候挑着担子,回来的时候,还是挑着担子。

当父母赶集回来,拿出买来的东西,分给家里的孩子,那一刻,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时候。

只要是新衣服,不管什么颜色、款式,我们都喜欢,都值得我们炫耀好长一段时间。

小时候,最幸福的是和父母一起去赶集的时候。去集市的时候,我们帮父母拿东西,甚至用小竹筐,也挑一担东西。

一路上,我们走得很快,就怕错过了赶集的时间,东西就卖不出去了。

到了集市上,父母卖东西去了,我们就可以趁机到处逛一逛。集市上的东西真多啊,人也真多啊。

商店里,琳琅满目的东西,让我们目不暇接,常常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好意思开口要父母买。家里没什么钱,每个人都要懂得“勤俭节约”。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有时候,集市上可以看戏,一些跑江湖的戏班子,或者乡里请来的戏班子,在集市的一旁,搭一个舞台,就“咿咿呀呀”开唱了。

那时候的戏,唱得真好听,有些曲调,多年以后,都还记得。

到了中午时分,很多赶集的人,陆陆续续回家去了,虽然集市上有包子馒头,也有吃饭的地方,但是赶集的人,舍不得买。

能够在集市上买几个包子,吃一顿饭,都是很幸福的事情。记得有一次赶集,到了中午一点多钟,母亲还没有卖完青菜,母亲就拉着我去吃面条。

面条没有放肉,也没有骨头汤,但味道很香,大概是我们太饿了吧。

有一种记忆叫赶集

现在的农村,也有集市,但已经不热闹了。农村的东西少了,多半是一些城里人把城里的东西运到集市去卖。

赶集的人,也多为年纪大的人,多半是买一些农具或者农资。

还有的村子,村口就是水泥路,家里有摩托车,小车,赶集也不要走路了,还随时可以去城里买东西了,就不再期待赶集日。

过年的时候,集市会热闹一些,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村里,也喜欢到集市去看看,回忆曾经的“热闹”生活。

很多地方的集市,已经不再赶集了,店铺也陆续关闭了,不再像“小城市”。一些偏远的村子,也就是几个老人在家留守,要买什么东西,就打电话给城里的儿女,下次儿女回家,就顺便带回来。

城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天天赶集”,但总是没有赶集的幸福感觉。

我们的青春一去不返,记忆中的“集市”,却根深蒂固,见证了我们成长、见证我们离开家乡的步伐……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162.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5-14
下一篇 » 05-14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2007年迎新春文艺晚会,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

这一届晚会主题是“欢乐和谐中国年”。这一届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策划》情节搞笑,“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哦yeah!”也为了经典的台词。郭达、蔡明、句号、王晴表演的小品《送礼》讽刺了送礼成风的社会现象。晚会信息(信息不全,请谅解)播出:2007年2月17导演:金越主持人:朱军、周涛、李咏、董卿、刘芳菲、张泽群...

《狼犬历险记》又名《狼牙和公主》,1985上映的儿童类剧情片

众多80后小时候都看过的电影《狼犬历险记》,有谁看到狗狗为了主人牺牲的时候,没流眼泪哈。还记得两个小狗叫“狼牙”和“公主”。小男孩张蚂蚱和表弟二秃,家住在离警犬基地不远的地方。放假的时候他俩就会爬上树看警察训练警犬,有次看到训犬员在训练...

掏大粪,当初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职业

我们小时候,常常看见掏大粪的来公共厕所干活。到了那时候,方圆几里地都臭得不能呆了。掏粪的会用一个很长的木棍前面栓的粪勺到粪池子里呈大粪出来。掏粪人赶着马车,掏分属自己的几个厕所,掏完了,会一路臭气熏天的赶着马车离开。每次妈妈看见掏粪的,就会告诫我们说:“不好好学习,你以后就去掏大粪。”在那个年代,这个职业成了吓唬孩子激励我们学习的工作了。我们的公共厕所,没有...

这些珍贵老照片,60后70后80后童年的回忆(四)

一组中国最真实的老照片,带60、70、80后们我一起重拾童年的趣事,童年的回忆。儿时,在农村的小河边,摸鱼抓虾,你还有记忆吗?还有这个,车链子做的枪,我小时候也玩过,还能装火柴杆,还啪啪地响。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们抄写的歌词本吗,听到好听...

童年夏天的味道你还记得吗?冰棒、冰袋、汽水里的旧时光回忆

小时候的夏天,热得不像话。太阳一大早就挂在天上,晒得地面发烫,连风吹过来都是暖的。家里虽然有风扇,但吹来吹去也只是把热气从这边吹到那边。那时候,谁要是能吃上一根冰棒,喝上一口冰镇汽水,那简直就是“人生赢家”。放学路上,最期待的就是听到那...

“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1956年开播至今的幼儿节目《小喇叭》,它是陪伴无数中国人童年的声音,相信每一个在19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会对这段熟悉的声音难以忘怀。小喇...

时光印记:80后成长岁月,从黑白电视到智能手机的集体记忆

80后的童年始于一个没有彩色的世界。那时,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是全家的“精神粮仓”。它的金属外壳笨重,屏幕四周的塑料边框总泛着毛边,但每当“雪花屏”开始闪烁,全家人立刻围坐在它周围。父亲握着天线摇杆,母亲在旁轻声指挥:“往左一点!对...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42w+
35赞    阅读 3.38w+
26赞    阅读 2.12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