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珍珠鸟》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于1984年精心雕琢的一篇散文佳作。在这篇作品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一丛翠绿的吊兰中,一只红嘴小精灵——珍珠鸟,在鸟笼里欢快地飞来飞去。这幅和谐的图景,宛如一首赞美人与动物之间深厚情谊的颂歌。同时,它也寓言式地暗示了信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此文语言轻柔婉约,却也波澜跌宕,其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珍珠鸟》

冯先生的语言如春风拂面,轻柔又婉约。但其中又不乏情感的波澜,使得整个叙述显得跌宕起伏。他情感浓郁,描绘细腻,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深沉的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文采,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整篇文章就像一颗璀璨的珍珠,虽小却光芒四射,令人爱不释手。它不仅是一篇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佳作,更是冯骥才先生对生活、对人性的一次深刻反思。

课文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1942年生于天津,浙江宁波人,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当代作家,也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4年1月,最初发表在1984年2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此后,《青年文摘》及诸多的散文选本、散文鉴赏集或散文欣赏辞典中,都收进了它。它拥有广泛的读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这篇以“信赖”为主题的短小散文能受到如此多的青睐,足以说明其内容和形式的独具一格。

冯骥才原本是画家,对中国画颇有造诣,“文革”期间因历受磨难,有感而发,转而进行文学创作。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515.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2-28
下一篇 » 09-28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初中二年级下册课文《藤野先生》原文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时所创作的,回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最初发表于同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màn)的时节...

有一种童年小时候的记忆,它叫“赶集”

年纪一大,就会不时的想起小时候。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常常在想:“熬过这一阵子,就真的要放松自己了,以后活轻松一点,回到老家去,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或者新建一栋房子,小院里可以种花,屋后的上坡可以种果树,旁边的土地上,可以种茶。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搬一张椅子,坐在瓜棚上纳凉。冬天了,就围着火炉,打个盹,看看...

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册(82版)

19世纪80年代读初中一年级的,用的正是这本英语课本,很怀念逝去的年少时光。看看以前的教材,虽然看起来很有历史感,但不得不说插画比现在的好看多了。你用过这本英语课本吗?还能回忆起教材里面的内容吗?欢迎评论留言。

独属于70后的难忘回忆,买不起的那块古巴糖

1960年的时候,我国为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开始进口古巴糖。那个年代的古巴也被称为“世界糖罐”,原本古巴是不产糖的,后来殖民者发现古巴的气候非常适合种甘蔗,于是开始大量种植甘蔗,制的糖供给欧洲贵族食用。古巴糖也是从甘蔗中熬出来的,只不过古巴...

1996年迎新春文艺晚会,潘长江献艺

这一届晚会以北京为主会场,在上海、西安设立分会场,由张晓海执导;主会场由赵忠祥、倪萍担任主持;上海分会场由程前、袁鸣担任主持;西安分会场由周涛、张晓担任主持。郭达和蔡明搭档演出了小品《机器人趣话》;赵丽蓉和巩汉林出演了小品《打工奇遇》,其中的台词“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不仅经典,也是反间谍的“教材”;潘长江在这一年正...

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的发展历史,历年爆点节目篇【一】

春晚,春节联欢晚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办。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于1983年(1983年之前的春晚,都是一般的晚会,并且是事先录制好了,到时候再放),2014年被定位为国家项目。1979年,第一届“春晚”1979年迎新春文艺晚会,邓在军担任导演,在这次晚会中邓在军首次采用了茶座和交谊舞形式,《祝酒歌》在这届春晚唱响,唤醒了人们的记忆。1983年,正式版...

还记得龙珠系列召唤出的几条神龙吗?

在鸟山明的作品《七龙珠》中,集齐七颗龙珠后就可以召唤出神龙,记得最后一共出现过三条神龙:地球神龙、那美克星神龙波仑伽、黑星龙珠召唤出的邪恶红色神龙、金色超级神龙、黑烟神龙、暗黑魔界神龙、全新神龙。神龙能实现召唤者的愿望,但前提是不能超出龙珠...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21w+
35赞    阅读 3.17w+
26赞    阅读 1.99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