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充满了欢笑和泪水,充满了无尽的稚趣和美好。这些童年趣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起了我们人生的点点滴滴,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珍宝。
那些80、90后的童年游戏,更是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和独特的魅力。那时候,我们追逐在田野间,放飞着纸鸢,欢声笑语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我们用稚嫩的小手捏着泥巴,塑造出一个个奇妙的城堡,充满了童真的想象和创造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回忆的列车,去寻找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童年趣事。让我们一起回味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感受那份纯真无暇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分享那些有趣的故事,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石一木,皆可玩
对小孩子来说,寻找快乐是随时随地的。快乐很简单的,一石一木都可以成玩具,简单得重复无数次,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一根绳打结成一个绳套,套在手指上,变化万端,见招拆招,周而复始。
两根狗尾巴草绑在一起,变成一只小兔子,草顶部毛绒绒的,像极了兔子毛绒绒的耳朵。
折一根柳条,选取一段,把指甲掐断树皮,拧下来,再用指甲把一头的表皮扣下来,做成柳笛。短的,嘹亮;长的浓郁,吹起来特别费力气。
截一段竹筒,在顶端钻个小眼。用旧布条缠在一根小木棍顶头,从竹筒里另一端紧紧地插入,就成了水枪,吸起一管水,喷到小伙伴一脸,小伙伴一边抺下脸上的水,一边傻笑。
站在河边,找几块扁扁的小石头,弯下腰打水漂,用力将石头掠向水面,石头在水面上跳跃,带起一长串水花。
找到一个废弃的桶箍,用一根铁丝弯成钩,推着桶箍满村子疯跑。
撕两张废旧不用的书本,或者捡个烟盒,叠成四方形的面包,四角轻轻折折,放在地上,谁用自己的面包扇翻了,地上的面包就归谁所有。
一张四方形的纸,折成四个角,外边写上“东南西北”,里面写好人和坏人的名字,套在双手的食指和大拇指上,一开一合,让人猜里面是好人还是坏蛋,猜到好人自豪满满,猜到坏蛋愁眉苦脸,好像自己真的是那个好人或者坏蛋。
削一个小树叉,绑上两根橡皮筋,就做成了弹弓,装上小石子,打树上的小鸟,甚至小猫小狗小鸡,惊得鸡飞狗跳。
在农村孩子的眼里,只要想玩,什么都可以变成玩具。
“六一”儿童节放麦假
儿时的“六一”儿童节,和平常的一天一样普通,麦假它不是休假。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天要放麦假,假期是两个星期。
6月1日前后,小麦成熟,收麦种秋,一点不能耽误,小学生也要参加“三夏”生产。小学生能干的活就是拾麦子,把掉地里的麦穗拾干净。
一群众小学生散在麦茬地里,低着头拾麦子。火红的太阳照在头顶,豆大的汗珠顺着脖子、脊梁沟往下淌,嗓子渴得冒烟。
这时候,有人挑来几桶井凉水,扔进几粒糖精,用树枝搅把搅把。
折根麦秸,一人吸几口,清凉的井水带着淡淡甜,流进了心田,凉,甜,爽,胜似现在的任何冷饮。
简单游戏,充满笑声
过去男孩、女孩玩的不一样,男孩玩的很多是费体力的游戏。
“捣鸡”
比的是力气和耐力,板起一条腿,单腿蹦着怼向对方,两个男孩像牛犊了一样冲向对方,两个膝盖怼在一起,怼得对方双腿着地,或者把对方掀翻在地。
打陀螺
用七八公分粗的木棍,截取十公分,七八公分削成圆锥体,陀螺就做成了。用一条鞭子缠绕陀螺,放在地上,突然抽动,让陀螺快速旋转,用鞭子不断抽打。玩陀螺讲求技巧,要抽打上部,用力要均匀。否则,不是打飞了,就是不转了。
弹玻璃球
几个男孩凑在一起,地上挖个小窝窝,比琉璃蛋大一点点。几个人爬在地上,蹶着屁股蛋,瞄准小窝窝,把琉璃蛋弹出去,谁的琉璃蛋先进窝里就获胜,开始新的一局。
女孩玩的花样比男孩多。
抓子
玩法是用羊或者牛腿关节处的骨头,叫羊拐、牛拐。牛拐大,用两个;羊拐小,用四个。先把一颗小石子高高抛起,然后用手迅速翻羊拐或牛拐的四个面,石子落下时要接住,落地就输了。没有羊拐牛拐的,就用瓦片麿成四方形。还可以用石子,五个或者七个,到河边找漂亮的小白石子。小时候,小指和无名指端磨了一层硬硬的茧,裂开口子,钻心的疼,还是照玩不误。
踢方
在地上划几个长方块或方块,里面再划分为几个方块。单脚蹦,把瓦片或者沙包一格一格地踢出来,中间翘起的脚不准落地,必须坚持到出方格为止。
跳皮筋
双脚跳起,比的是弹跳力;单脚跳,比的是腿的灵活性。小时候,跳皮筋很厉害,跳起来双脚能够到小伙伴的胸部,单脚跳能够过头顶。
还有打沙包、跳绳、踢毽子……
最豪放的玩,就是在月光下捉迷藏,男女都可以参与,人数不限。没有电,没有灯,月光明晃晃,把大地照得亮透,觉得无处藏身,只能不断地奔跑。半条街院院相通,穿墙越户,奔跑着,叫喊着,嘹亮的童音响彻寂静的夜空,使贫穷的乡村多了一分生机和活力。
童年的生活,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玩具,只能满世界地疯跑,看到什么都新奇,充满了朝气,一个个阳光,简单地快乐着。
那些美好的记忆,有的让我们捧腹大笑,有的让我们泪流满面。但无论喜怒哀乐,它们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趣事,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