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过春节我们家买了饼干

usold

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东北中苏边境承受巨大的战争压力。老家是边陲重镇,有大型军用机场、兵工厂。同时又是铁路枢纽、当时一些重要的国营厂矿比较集中。举个例子:国营第一橡胶厂原来厂址是在沈阳。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出于战备安全考虑结果搬迁到当时的大后方——黑龙江,也就是我们那儿。结果没想到进入六、七十年代国际安全环境突然恶化,反倒成为送到别人家门口的靶子。一旦开战肯定会首当其冲、在劫难逃。

回忆起那时候,市里的机关单位都已经做好疏散准备、我熟悉的几位阿姨据说都已经接到通知一旦有事和机关档案一块转移。军队四处调动开始布防。市里的民兵也都集中起来,枪支弹药都已经下发到各单位武装部。隔三差五,在街头就能看到民兵们在组织操练。

市里不时就会拉响防空警报进行演习。我们那儿距离中苏边境只有一百多公里,那时候人们都说苏联飞机飞过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儿。当时家里订阅了一份航空知识,我翻看过当时米格21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也真就是十分钟八分钟的事儿。

母亲单位位于市中心主街,是一栋多年前修建、看起来很坚固的三层旧楼。在当时已经算是市中心制高点。在朝向火车站一侧的楼顶构筑有掩体。有点像电影里面的炮楼,只不过没有那么高大。武装部就在通向楼顶的一侧办公。

记得当时通向楼顶的楼梯间里面,长时间摆放着一些民兵演习用的靶子、还有一些弹药箱子。进入80年代以后转入经济建设时期,头几年民兵的枪弹管理开始放松。有几年每到快要过年的时候,母亲总会要上几枚纸手榴弹拿回家当爆竹用。

这种民兵训练用的纸手榴弹爆炸以后威力没手榴弹那么大,不过在当时“咣”地一声也有点地动山摇的感觉。母亲年轻时候参加工作早又要求进步,大概也喜欢摆弄枪。那时候,到过年通过关系弄几枚纸手榴弹玩玩并不是多大点事儿。

我清清楚楚记得1979年过春节之前,母亲特地托人买到了十斤二十斤饼干以防万一。在我记忆中,家里从来都没买过那么多饼干。在当时那应该算是一笔极大的支出。如果不是到了紧张关头,母亲轻易不会做出这样的采购。当时饼干买回来以后,母亲也没有刻意渲染紧张形势,她那时根本就没说什么。

一开始都以为是为过春节准备的,结果后来边境上形势就开始严峻起来,大家也都能感觉到可能要打仗了、而且是要打大仗。当时听那些有经验的转业干部、复员军人讲,备战的气氛明显不同于上一次珍宝岛冲突。

因为担心逢年过节放松警惕性,容易遭受突然袭击。结果1979年的春节,大家提心吊胆的也都没过好。有些好东西,比如饼干还有糖块都没来得及吃。其实那应该都是为了准备打仗才准备的。

而且我记得饼干买回家以后都是原封未动,直接打包装到帆布制的行军背包里面。搁到平时我们都不进入的小屋里面,谁也不让动。旁边还准备了几个灌满白开水的军用水壶,都是放在一块的。关键时刻随时能拿起来就走。后来想想,真有点枕戈待旦的意思。

因为我们家就住在火车站附近,距离市政府地革委公安局都不远。在当时来看,怕一旦打起来这地方容易挨飞机轰炸。那时候我们家是在人口稠密、比较热闹的街道上。周围离多老远都没有空地,也没有像样的防空洞。当时火车站前广场倒是有市里重点的人防工程。但真要是有事儿,那地方躲还来不及呢。没有老百姓说非得要躲到那里面避难的。

这种焦虑和紧张一直持续了能有三个月时间。

结果到后,仗最终也没能打起来。虽然只是一场虚惊,但是经历过来的人也许都有一种躲过一劫的庆幸。

等到市里面表态没有了战争威胁,储备起来的饼干才敢陆陆续续拿出来吃掉。主要是母亲也不必再担心打仗,兵荒马乱的带上一家人四处躲避凛冽的炮火。

1979年饼干的滋味就不说了。虽然只是作为军供物资由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缺油少糖的廉价饼干,但在70年代还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高口味”精美食物。一连吃了好几个月。

所以现在一看到饼干就回想起当年,始终心存敬畏。我吃饼干从来都是用手接着吃,不敢掉渣。有过期的饼干我都能想办法吃掉。

人应该心存敬畏。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在平民百姓的眼中,能不打仗、就尽量不要打仗。

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从1900年庚子俄难算起,120年时间里建国前就不说了,自打建国后: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曾写过一篇老家的支前民工从丹东回国以后走丢了结果自己一路要饭走回黑龙江的短文;

  • 1965年抗美援越战争爆发,我大舅家的二哥当时在高炮部队奔赴越南参战。回国后转业到地方上的区街企业当副厂长;

  • 1969年珍宝岛冲突,当时珍宝岛所在的虎林县后来就隶属于我们地区管辖;

  • 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中苏边境吃紧。我大姨家的表哥在沈阳军区的坦克部队服役,当时参与战备调动;

更不要说文革十年,遍及大江南北、白山黑水,殃及无辜的全面内战、武斗冲突。

真正的长治久安、和平建设年代,也就是从80年代开始的。80、90、00、10,到现在40年的和平、稳定,值得所有人去珍惜。


文章源于网络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295.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1-16
下一篇 » 10-11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老式滚筒油印机,这种蜡纸印刷你用过没?20世纪90年代还用着呢

现在我们需要打印文件时,用电脑连接打印机就可以打印了,甚至手机就可以远程打印。但在电脑和打印机不普遍之前,打印文件还是很难的,用的是那种老式滚筒油印机,而且只有单位、学校等这些地方才可以印刷,普通人想印刷点东西难。看看用它印出来的试卷吧...

大西瓜泡泡糖-80后、90后经典童年零食

西瓜泡泡糖,小的时候经常买,好像一毛钱一个吧,算是比较便宜的了,这种糖就像是五彩的西瓜。这是五彩西瓜的泡泡糖,直接入口即化的那种感觉,大多数的人可能都是因为外壳比较好看,才去买的,味道和其他糖类没多大却别。当然了,像这种西瓜泡泡糖,可能是80后或者是90后的唯一,在00后这一...

记得就穿一个裤衩的两个小朋友吗?海尔兄弟

说起海尔,很多人会想到海尔冰箱、空调、洗衣机!!!时间过去太久了,海尔兄弟动画片已经快被遗忘了,幸好我还记得,有人说里面的四个小孩脸长的都一样,以前没仔细看,现在看来还真是这样。还有他两一年四季只穿条小短裤,大冬天,冰天雪地不冷吗?曾听是...

手抄歌词本

一个笔记本,贴上几张贴画,然后抄上歌词,80后、90后的你做过吧,哈哈,以女孩子居多。那时,每个女孩子手里似乎都有一本这样的手抄歌词本,如果没有,那证明她很土,肯定不是一个时尚的人。手抄歌词本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来说,几乎和日记本一样重要,我们细心呵护着,不允许有任何的污渍和破损。同学之间,歌词本也会相互传阅,看谁抄的歌多,看谁的歌词本整洁好看。多少年后...

中华文化启蒙电视剧《东方小故事》,完整150集录像资源

《东方小故事》是1994播出的历史故事集,根据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传说改编,反映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每集10分钟,讲述一个人物,分为古代版100集和近代版50集。故事中的人物上至先秦传说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下到近代...

你们是希望,你们是未来,送给孩子,也送给自己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带露的鲜花,绚丽芬芳。在这阳光灿烂、鲜花盛放的季节里,孩子们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孩子,你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因此,你的背后,投射着殷切的目光;你的身边,充满着温柔的呵护;你的面前,铺洒着绚烂的梦...

一米一米三歌谣,用脚玩石头剪刀布

不知道80后的朋友们还会不会一米一米三这个歌谣,各种版本的都有吧,当时是用脚玩剪刀石头布时的歌谣。很多网友都玩过这种版本:一米一米三,三丈三,三面红旗,解放台湾。我小时候玩的是这样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一米一米三,三丈宽,三面红旗,打到台湾,...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09w+
35赞    阅读 3.05w+
26赞    阅读 1.93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