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0月发行的第一版新华字典

希尔

小忆为您推荐:

1953年10月,第一版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以新华命名,取新中华之意。这是第一部用白话文释义,白话举例的字典。

1954年8月出版部首排列版,自1957年6月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转商务印书馆出版。

截至2021年10月,已修订至《新华字典》第12版。

1953年10月发行的第一版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是亿万国人学习语文、汉语的工具书,本文将回顾1953年发行的第一版《新华字典》。

编写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差不多90%的人都没有或很少接受过文化教育,大部分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出于新形势的需要,亟需一部全新的字典,以供全国人民学习使用。在此背景下,经叶圣陶提议,于1950年8月筹建新华辞书社。从北京大学借调时任系主任的魏建功先生主持辞书社工作,着手编写新华字典。

起初“新华辞书社”只有魏建功和萧家霖两个人,不久萧家霖的夫人也加入,再后来杜子劲又加入了。而叶圣陶则担任新华字典的终审。

因为人手有限,在新华字典的编写工作中遭遇了不少的困难。叶圣陶曾经感叹叹:“欲求成稿之完善,实甚难。”

经过不懈努力,《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编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首版总共印刷了10万册。

字典特点

这一版的新华字典按照音序排列,使用笔顺检字法。

1953年10月发行的第一版新华字典

字典包含大量的插图,从动物、植物到建筑、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都绘制得栩栩如生。在书籍和纸张珍贵的年代,这一版新华字典就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因为当时汉语拼音每有普及,笔顺检字法群众也不熟悉,因此对于新华字典的使用存在不少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在后面的版本中,加入了部首查字法。


第一版的新华字典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和智慧,影响着亿万民众的语言生活,我们能有现在的教育水平,可以说有它的功劳。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621.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7-01
下一篇 » 07-09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先辈为“七夕”的写的诗,不要再发节日快乐了

七夕,一个关于爱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你会发信息给你的另一个TA吗?看下古人前辈为“七夕”写的诗词,每一篇都很美,多学点,不愁发啥内容了。《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

再不去看就要消失的中国古镇文化(四)

中国古建筑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智慧与文化底蕴。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这种理念不仅彰显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门帘不能反着挂,小时候不懂的讲究,原来藏着这么多生活智慧

小时候家里是平房,冬天门上挂的是厚棉门帘。很喜欢在门口钻来钻去的玩,把门帘掀来掀去的,门帘是用钉子挂在门框上的,玩着玩着就掉了,随手就拿起来挂上了,有时没注意把门帘反过来挂了,结果被我妈看见,直接冲过来把我拽开,边摘边说:“门帘不能反着挂...

七夕的传统美食,古代人在七夕节有哪些美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怎么能没有好吃的呢?实话,古人的七夕还是蛮有意思的,又是吃喝,又是玩的,那吃的是啥嘞,七夕节有哪些传统美食呢?1、巧果巧果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即将芝麻、糖、面粉等混合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面...

北方民间结婚习俗,沿路贴喜字,用红纸压井盖,迎福避邪

在北方地区,结婚时有个习俗,就是要贴喜字、压井盖,井盖上一定要贴的。老一辈人解释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过去,是骑马、用轿子迎亲的,要避开路边枯井、谷子庙、坟地里的鬼怪和野鬼。所以,在迎亲的路上,要用福帖压住这些倒霉的东西,防止鬼魂和晦...

母亲节是送康乃馨,还是萱草花,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每年都会在母亲节这一天买束花送给妈妈,你是送的什么花呢?大多数人都会说“康乃馨”了,花语是什么什么的,那么请你先了解下母亲节的由来。中国人过中华母亲节,送中华传统的母亲花——萱草花。萱草花为中国传统的母亲花,在汉朝时,即有栽种的记录,时已称...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2w+
35赞    阅读 3.3w+
26赞    阅读 2.06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