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腊月二十九忙了一天,终于贴完春联了,红纸在风中轻颤,彷佛再说明天就过年了。
第二天,整理点零零碎碎的小活。晚上吃过后,就开始摆阵了,花生、瓜子、火炉、棉被都整好,开始守岁!
天一黑,家家户户的灯就——全亮了,彻夜不灭。因为今天是除夕。
老话讲:“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守岁仪式,一次全家围坐的“时光共守”,一盏为岁月点起的长明灯。
守岁
“守岁”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风土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
古人认为,一种叫“夕”的怪兽(年兽),每到年末最后一天它就会下山吃人,人们便整夜不睡,点灯、燃竹、守门,用光和响声驱赶“夕”,保家人平安。
后来“年兽传说”流传更广。但“守岁”的核心没变:用不灭的灯火,守护家的安宁。
年仪式
守岁,它是一场全家参与的“年仪式”,劳累奔波了一年的家人,终于可以坐下一起,谈谈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故事,看看自己的家人了。
年夜饭
这是守岁的开端,全家团坐吃着年夜饭。必有鱼(年年有余),也必有饺子(招财进宝),饭桌上的规矩这一天格外的重视,长辈不动筷,孩子不敢夹菜,但饭桌上的笑声却是一年中最暖的背景音。
压岁钱
有的地方是在年夜饭后就给了,有的地方是在初一早上给,当然,豪横的两次都给。
按照风俗习惯来说,应该是年夜饭后给的,红纸包或红包,由长辈亲手递出给孩子,孩子双手接钱,不数、不拆,赶紧塞枕头下,怕“福气跑了”。
这是压住邪祟,岁岁平安。
看春晚
自1983年第一届春晚成为新民俗后,到现在即使再怎么吐槽节目,也都要开着电视,可以不看,不能没有。
因为——那声音是“年”的背景音。
围炉夜话
长辈给我们讲古、讲今、讲祖先故事、讲年轻时的苦日子,就像是和众多前辈一起过年,孩子听困了就在沙发上打盹,大人轻声笑:“这娃,熬不住喽。”
放烟花
终于等待11点50了,早早准备的烟花爆竹开始往院子里面摆放,放好位置、准备好火,小孩子们在一旁看着表、数字秒,5、4、3、2、1,咚!
各位,新年好!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愿诸君福启新岁、福寿安康、万事顺遂、吉祥如意!
南北守岁
北方守的是“热乎”,火炕烧得滚烫,一家人挤在炕上边嗑瓜子边看春晚,零点准时下饺子,谓之“更岁交子”。初一饺子初二面,馅料讲究有的包进硬币,谁吃到谁来年发财。
南方守的是“精致”,江南人家吃“安乐菜”(黄豆芽),广东人吃“盆菜”,层层叠叠象征“步步高”。零点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福建、台湾还要“跳火群”,举着火把绕院子跑,可驱邪避灾。
老规矩
守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是对来年美好的期望,所以会有一些禁忌,如
灯不能灭
堂屋、门口的灯必须亮一整夜,灭了叫“断香火”,是大忌。
不能哭闹
孩子最开心了,因为大人不会吵他了,哭了大人就赶紧哄,怕“招来晦气”,有人说:“除夕哭,一年苦”。
不能扫地、倒垃圾
从初一开始(凌晨),到初五是不能扫地、倒垃圾的,怕把“财气”扫出门,垃圾就堆在角落,等初五“破五”后再清理。
要说吉利话
打碎碗:马上说“岁岁(碎碎)平安”
饺子煮破:说“挣了”(招财)
灶火旺:说“日子红火”
反正一句话就是往好的方向说,毕竟大过年的。
现在守岁的方式变了,可那份第一刻想和亲人共迎曙光的心从未改变。如果你没有守过岁,今年过年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体会一次在零点和家人一起看着烟花升空、听钟声响起的感觉。
当然,不管你在哪里,中华大地上总有这样一盏灯为你而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