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小故事之腊月二十九,贴倒酉,“福”字倒贴原来也有这样的讲究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二十九,贴倒酉:腊月里的‘福到’时刻

腊月二十八忙了一天,馒头也都蒸完了,终于等到腊月二十九了,今天家家户户的门楣、窗棂、米缸、水缸就开始——红了。

红纸黑字的春联、剪得精细的窗花、圆滚滚的“福”字被一一贴上。

老话讲:“二十九,贴倒酉。”这句看似难懂的谚语,其实藏着一个千年习俗:“倒酉”即“倒有”,更直白地说——就是“福到了”。

因为“福”字是倒着贴的。这点很多小朋友在贴春联的时候都听说过这样的贴法,“福”字为什么要倒贴?

一个民间传说,最广为流传的是清代一个故事:

有一年的除夕,恭亲王府上大扫除,一个不识字的仆人被吩咐去贴“福”字,他慌慌张张的竟把“福”字贴倒了。

王爷大怒,要重罚他,这时管家急中生智,跪下说:“恭亲王英明!福字倒贴,是‘福到了’的吉兆啊!”

王爷一听,转怒为喜,重赏管家。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也都纷纷效仿,“倒贴福字”就成了习俗。

后来,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寓意挺不错的,过年也在御笔书福时,允许部分“福”倒贴,以示“天降洪福”。

倒贴福字

很多人以为“福”字全倒着贴,其实不然,老讲究多着呢。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倒贴福字呢,哪些地方可以倒贴?哪些必须正贴呢?

可以倒贴

大门外的“福”字可以倒贴,意为“福到了”,是迎进来。

水缸、米缸、柜子这些要“倒东西”的地方可以贴倒“福”,意为“把福倒(到)了里面”,不至于把福倒出去。

必须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因为大门是庄重之地,“福”要端端正正迎进来,倒贴反成“把福倒出门”,是大忌。

厅堂正墙、神龛旁,这些代表家族尊严,福字必须正贴以示敬重。

贴春联

可不只是“红红火火”,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是一场有仪式感的“换装”。

选联

自己写的话,要有父亲或村中先生磨墨挥毫,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样寓意好的对联。

买集市上挑红纸金字这些现成的,也有带“生肖图案”的。

时间

有人说要早起贴,意思是早早的把福气带回家,贴完了,福气就被别人抢完了。

也有人说中午到下午2点之前贴,因为这时阳气最强,福气最强。

总之各有各的说法,但只要在下午3点到5点(申时)之前贴好就行了,因为这时阳气尚存、阴气未盛,再等等就天黑了,忌天黑后贴,怕“福”看不清路。

顺序

先撕旧联,用刀刮干净,用抹布擦干净。有人喜欢懒省事,直接不撕就贴上了,辞旧迎新嘛,得先辞旧再迎新,意为“除旧”。

贴的时候从右到左贴,上联贴右,下联贴左,横批在中央。

发现很多人贴的时候,随意拿起来一个就贴了,也不管上下联,这个知识还是要学一下吧,别闹了笑话。

工具

现在省事了,都是用胶带的,其实最好的还是面糊,老人说:“面是五谷,最养家神”。

用钉子的话用小铁钉,不能用订书机咔吧就钉上了……

北方还要贴一些窗花,红纸剪出“喜鹊登梅”“连年有余”贴在玻璃上,阳光一照满屋生辉。

门神也是必贴的,秦琼、尉迟恭手持兵器,威风凛凛、镇宅辟邪。

南方对联更重文采,江浙一带喜用“竹叶联”“洒金纸”,广东、福建贴“挥春”,小幅红纸写“笑口常开”“出入平安”,贴冰箱、贴电梯、贴车上。


现在春联成了流水线产品,灯笼是五彩灯的,“福”字也带上LED灯了,还有能遥控开关的。

可仍有一些地方,仍有一些人坚持手写春联送祝福。

当孩子踮脚贴窗花,父亲踩着板凳,把“福”字端端正正贴在门上那一刻,他们贴的不只是红纸,更是——对家的守护、对年的敬畏、对“福到”的虔诚期盼。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820.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0-21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报】你可能不知道,中国人是生活在48世纪的

现在的公历是按照西方的纪元算的,我们所说的公元2022年,即从耶稣出生那年开始算,到现在2022年了。这些历法是西方的立法,中国的纪元应该是从皇帝开始,皇帝在他20岁的时候战胜炎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后来皇帝令两位大臣(那时候也不知道该叫啥)大桡(黄帝史官)制定了甲子,容成子(黄帝老师)造了历法。从这个历法开始到现在...

回忆里的年味,现在有点明白什么是年了

小时候,我总是盼望着过年。那时的过年,意味着的是压岁钱、新衣裳和丰盛的食物。那时候的年,是热闹的、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记得快过年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总是忙碌着准备年货。从集市上买回一大堆的鱼肉、蔬菜和水果,厨房里传来一阵阵的锅铲声,空气中...

献给渐渐消失的“年味”,60后、70后都看看全是回忆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春节那份淳朴的“年味”也在不知不觉中淡去。对于那些经历过物质匮乏却心满意足过年的60后、70后来说,他们心中所珍藏的春节记忆尤其宝贵而美好。今天,我们搭乘一趟“时光机”,回顾那些热闹非凡的传统春节,寻找曾经的幸福与惬意...

家有存粮,心里不慌,米缸不能空,这是老一辈的生活讲究

在以前,家家户户还是用的米缸,有陶制的、木制的,口大肚深,上面盖着竹筛或小木板,通常放在一个角落里。做饭的时候,从缸里舀点米,一看米不多了就赶紧买,哪怕只剩一把了,也要留着。就连刷洗缸的时候也要留一点米,他们信一条规矩:米缸不能空。不是怕...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8w+
35赞    阅读 3.35w+
26赞    阅读 2.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