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第13个节气,一般在公历8月7日或8日交替。立秋也意味着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立秋后,天气转凉,气温会降低,但还有高温的可能,这是三伏天的最后阶段。有时候,还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气温变化大,天气不稳定。
古代农民根据自然规律,发现这个时候,夏热消退,农作物成熟,是收获的好时机,看下老祖宗总结的一些关于立秋的经验。
总结来说,立秋的分类有:早秋和晚秋、公秋和母秋、睁眼秋和闭眼秋。
一、早秋晚秋
如何区分早秋、晚秋?
农历六月立秋为早秋,七月立秋为晚秋。
详细点分的话,六月早秋,七月上旬中秋,七月中旬晚秋。
民间俗话“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养养丢,晚立秋粒粒收”、“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立秋后白天时长变短,温度也会减低,就会导致农作物光照时间相对减少,温度变化也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若立秋晚些的话,庄家有一个适应气候的时间,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就有可能大丰收。
若立秋早,天气冷的相对快些(比晚秋早了近一个月),如果在庄稼生长的时期就冷起来了,那庄稼就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导致减产。
若立秋不早不晚,说明天气还会继续热上一段时间,在立秋之后,收秋的劳作也逐渐开始,但这时候天气还是很热的,因此就有“中秋热死牛”的说法。
二、公秋母秋
如何区分公秋、母秋?
公秋母秋的说法出现在南京一带,区分之法也有不同,不过万千不离中国的传统阴阳学。
区分方法1:白天为公秋,晚上为母秋。
区分方法2:单日为公秋,双日为母秋。
区分方法3:单月为公秋,双月为母秋。
民间俗话“公秋爽,母秋凶”、“公秋把扇丢,母秋热死牛”。
意思是说若为公秋,天气会凉爽一些,转凉也饿会快一些;若是母秋,就还要热上一阵子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
当然这种说法不严谨,可以了解下就行。
三、睁眼秋闭眼秋
如何区分睁眼秋、闭眼秋?
一般认为白天立秋为睁眼秋,晚上立秋为闭眼秋。这种说法相对笼统一些,区分的并不是很清晰。
详细来说,凌晨0点至中午12点为“睁眼秋”,中午12点至晚上24点为“闭眼秋”。
民间俗话“睁眼秋丢又丢,闭眼秋收又收”。
当然,不管哪种秋,天气肯定需要热一段时间的。立秋后就快处暑了,抓住最后一个三伏天,赶紧“冬病夏治”吧。
立秋后的益吃的食物:
南瓜:富含维生素A和纤维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护眼睛健康,同时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缓解秋季便秘问题。
蘑菇:低热量高营养的食材,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健康。
花菜: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咳嗽。
土豆: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有助于维持肌肤水分平衡,同时也是秋季增加能量的好选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