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在以前,家家户户还是用的米缸,有陶制的、木制的,口大肚深,上面盖着竹筛或小木板,通常放在一个角落里。
做饭的时候,从缸里舀点米,一看米不多了就赶紧买,哪怕只剩一把了,也要留着。
就连刷洗缸的时候也要留一点米,他们信一条规矩:米缸不能空。不是怕浪费,而是怕“见底”。
这规矩,听着像小题大做,实则是一代代人从饥荒、动荡、断粮中长出来的生存本能。
米缸不是容器,是家的象征。它满,意味着:
今日有饭;
明日可期;
家未散,心不慌。
一旦见底,不只是“没米了”,有“断了炊”“败了家”“气数尽了”。
民间说:“米缸空,老鼠哭。”、“缸底朝天,家底掀翻。”
以前的米缸至少留三日的口粮,是为了防突变,如雨天、病卧、封路;而且不能等米吃完了再到新米,新米入缸前,旧米还有点,象征着“不断根”;逢年过节,米缸必满,装至八分,上放红纸或铜钱,寓意“仓满库盈”。在湖南农村,有“压缸米”习俗:
新缸启用,先放一把谷穗、一枚硬币、一张红纸,再倒米。
意思是:“有粮、有钱、有喜,家不断炊。”
还有人,在米缸里放几瓣大蒜、几粒花椒,说是防虫。其实也是心理安慰:有味,有料,有备。
别小看这个规矩,很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以前女主内,米缸由主妇掌管,她决定每餐舀多少,何时买米。
米缸常满,是她“持家有道”的证明;若常空,会被说“不会过日子”。
家有存粮,心里不慌,米缸不能空,不是怕饿,是怕那种“明天不知在哪”的慌。它不是迷信,是穷过的人,给未来留的一点底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