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守丧三年,父母去世后子女守孝三年背后是故事,是沉重的报恩而非迷信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你知道为什么有守丧三年的说法吗?

守丧三年,又叫守孝三年,是报恩,是中国人最深的报恩,可不是什么迷信。

现在都知道父母去世,子女要披麻戴孝,守孝三年也一般是三年不贴春联。

为什么要守丧三年,父母去世后子女守孝三年背后是故事,是沉重的报恩而非迷信

在古代,守丧三年是很严格的,子女必须:

  • 辞官

  • 停婚

  • 不宴饮

  • 不娱乐

  • 不剃发

  • 不纳妾

住在墓旁草庐,粗茶淡饭守满三年。这就是中国人对“父母之恩”最沉重的回应。

起源

出自《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安,则为之!”

孔子认为心安与否是守丧的核心,若你吃得好穿得好,心里不愧,那守一天也行;但若你心不安,三年都不够。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不守丧,为大不孝”。

为什么是三年?

流传下来的守丧为什么不是一年,五年?而是三年呢?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三年是“哺乳期”,是“断奶期”,婴儿从出生到基本离开父母怀抱,父母抱了三年,喂了三年,也护了三年。

所以子女为他们守三年是“等价报恩”。

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理,小时候你从依赖到独立,用了三年;他们从存在到离去,你也该用三年完成心理剥离;三年也是“哀悼周期”。

礼制要求

守丧有一套严格的礼制规范

时间

不是36个月,而是25个月,称“三年”。

 按周礼记载“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即24个月后“除服”,第25个月“禫祭”正式结束,但统称“三年”。

服饰

要披麻戴孝。

斩衰(cuī)是最重孝服,粗麻布制成,不缝边,是子女为父母所穿,象征“心如刀割”。

齐衰:次等,缝边,为孙辈、兄弟所穿。

行为禁忌

不得为官:古代官员必须“丁忧”,辞官回家守制,否则革职查办。

不得婚嫁:子女三年内不得结婚,若已订婚,必须延期,这个现在也讲究。

不得宴饮娱乐:不许喝酒、不许听戏、不许参加喜事,现在要求不严,几乎没有。

不得剃发洗澡:头发越长越乱,象征“心乱”“哀痛”,现在不要求这个了。

住墓庐:有的子女在坟旁搭草屋,昼夜守灵,叫“庐墓”,现在没有了。


先秦时期,儒家提倡,士人实行;

汉唐时期,成为法律,《唐律》明文规定“匿不举哀者流”;

宋元明清时期,丁忧制度完善,官员必守;

民国时期,法律废除,民间渐衰;

到现代,仅保留葬礼,守丧形式化。

历史案例

明代张居正

万历首辅。父亲去世,本应丁忧,但他权倾朝野,皇帝“夺情”不准他回家,引发朝野大哗,士林骂他“禽兽宰相”。

最终虽未守满,但背负骂名一生。

清代曾国藩

湘军统帅。父丧,立即辞官回湖南守制,即使太平天国势大,也坚持守满,赢得“曾孝子”之名。

民间孝子

山东有子,母死,守墓三年,每日扫墓,传言感动上天,墓前长出“孝草”,至今地名“孝里铺”。


现在,“守丧三年”的一些制度基本废除了,葬礼一过,生活重启,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但内心的空洞并未填满。

有人三年不敢进父母房间,有人十年不敢点生日蜡烛,不是不孝,是——没有仪式帮我们完成告别。

我们不必真的辞官守墓,也不必披麻三年,但能不能给哀伤一个被允许的时间?

让一个人,不必立刻“振作”,不必马上“回归”,不必在葬礼后第二天就笑着说“节哀”。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793.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8-21
下一篇 » 08-23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听说用红笔写名字会折寿?这禁忌背后的神秘故事和传说

小时候你是否也接过老师递来的作业本,上面用红笔写着你的名字和分数?但当你自己想用红笔写个便签时,长辈却突然拦住你说:“别乱用红笔写名字!会折寿的!”这句话是不是让你从小就对红笔多了一分敬畏?为什么不能用红笔写名字?今天就聊聊这个流传已久的...

为什么说腊月不搬家,详细说下从腊月初一到除夕,每一天的讲究

在中国北方农村与部分城市家庭中,有一条流传已久的规矩:腊月不搬家。以“腊月廿三灶神上天后”至“除夕”为最忌之期,这是一项广泛存在于北方民间的岁时禁忌。以下以时间轴方式,逐日记录这一习俗在各地的表现与依据。腊月初一山西晋中、陕西关中等地有“...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精卫填海》原文、译文及知识点

《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全文共35个字,讲述了炎帝的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镇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精卫填海”人人皆知的故事,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这篇文言文吗?这篇课文让山海经第一次在心里种下了萌芽,以至于现在都很迷恋《山海经》。精卫填海的故事很精彩,重温一下。原文...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喝腊八粥、吃腊八面,传统节日知多少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意味着快过年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每到腊八,北方地区就忙着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是古代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将...

穿新鞋要被踩三下?童年朋友之间的小把戏,有玩笑性质的“传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刚买了一双新鞋,兴奋地穿上出门,结果被一群人围上来轮流踩几脚,嘴里还喊着:“新鞋踩三下!”场面既搞笑又温馨,仿佛这是一道“必须履行”的仪式。“穿新鞋要踩三下”是许多人童年最爱玩的小把戏,但你知道为什么吗?“穿新鞋...

小时候都听过的吓唬人的传言,当时还就吃这一套。

小时候我们都被这些吓人的“谎言”支配过,长大后有些明明知道是假的,可还是会潜意识的相信。当然,也会相传告诉自己的孩子。。1、你是捡来的相信这个问题我们小时候问过,我们的孩子也问题我们,咱们听到的最多的是不是“你是妈妈捡来的”这句话对众多8...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3w+
35赞    阅读 3.31w+
26赞    阅读 2.07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