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你知道为什么有守丧三年的说法吗?
守丧三年,又叫守孝三年,是报恩,是中国人最深的报恩,可不是什么迷信。
现在都知道父母去世,子女要披麻戴孝,守孝三年也一般是三年不贴春联。
在古代,守丧三年是很严格的,子女必须:
辞官
停婚
不宴饮
不娱乐
不剃发
不纳妾
住在墓旁草庐,粗茶淡饭守满三年。这就是中国人对“父母之恩”最沉重的回应。
起源
出自《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安,则为之!”
孔子认为心安与否是守丧的核心,若你吃得好穿得好,心里不愧,那守一天也行;但若你心不安,三年都不够。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不守丧,为大不孝”。
为什么是三年?
流传下来的守丧为什么不是一年,五年?而是三年呢?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三年是“哺乳期”,是“断奶期”,婴儿从出生到基本离开父母怀抱,父母抱了三年,喂了三年,也护了三年。
所以子女为他们守三年是“等价报恩”。
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理,小时候你从依赖到独立,用了三年;他们从存在到离去,你也该用三年完成心理剥离;三年也是“哀悼周期”。
礼制要求
守丧有一套严格的礼制规范
时间
不是36个月,而是25个月,称“三年”。
按周礼记载“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即24个月后“除服”,第25个月“禫祭”正式结束,但统称“三年”。
服饰
要披麻戴孝。
斩衰(cuī)是最重孝服,粗麻布制成,不缝边,是子女为父母所穿,象征“心如刀割”。
齐衰:次等,缝边,为孙辈、兄弟所穿。
行为禁忌
不得为官:古代官员必须“丁忧”,辞官回家守制,否则革职查办。
不得婚嫁:子女三年内不得结婚,若已订婚,必须延期,这个现在也讲究。
不得宴饮娱乐:不许喝酒、不许听戏、不许参加喜事,现在要求不严,几乎没有。
不得剃发洗澡:头发越长越乱,象征“心乱”“哀痛”,现在不要求这个了。
住墓庐:有的子女在坟旁搭草屋,昼夜守灵,叫“庐墓”,现在没有了。
先秦时期,儒家提倡,士人实行;
汉唐时期,成为法律,《唐律》明文规定“匿不举哀者流”;
宋元明清时期,丁忧制度完善,官员必守;
民国时期,法律废除,民间渐衰;
到现代,仅保留葬礼,守丧形式化。
历史案例
明代张居正
万历首辅。父亲去世,本应丁忧,但他权倾朝野,皇帝“夺情”不准他回家,引发朝野大哗,士林骂他“禽兽宰相”。
最终虽未守满,但背负骂名一生。
清代曾国藩
湘军统帅。父丧,立即辞官回湖南守制,即使太平天国势大,也坚持守满,赢得“曾孝子”之名。
民间孝子
山东有子,母死,守墓三年,每日扫墓,传言感动上天,墓前长出“孝草”,至今地名“孝里铺”。
现在,“守丧三年”的一些制度基本废除了,葬礼一过,生活重启,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但内心的空洞并未填满。
有人三年不敢进父母房间,有人十年不敢点生日蜡烛,不是不孝,是——没有仪式帮我们完成告别。
我们不必真的辞官守墓,也不必披麻三年,但能不能给哀伤一个被允许的时间?
让一个人,不必立刻“振作”,不必马上“回归”,不必在葬礼后第二天就笑着说“节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