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辞旧迎新过年了,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春节过年,又有压岁钱了!
现代发压岁钱的形式不一,有红包的、有转账的;金额也大小不定,有几块的、几十块的、百元大钞的。收红到,孩子笑,每年都是这样习惯了,压岁钱就是“发钱”,是年味的一部分,是长辈的心意,可有没有想过,在没有纸币的年代,在连铜钱都珍贵的古代,人们是怎么给“压岁钱”的?不会发银子吧?
其实,这习俗背后,藏着一个关于守护孩子的古老故事,一场持续千年的守候。
传说
在很久以前,人们相信每年除夕都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会悄悄靠近熟睡的孩子,它叫——“祟”。
“祟”不是人,也不是鬼,而是一种阴气所化的邪灵。
它专挑年三十的子时出动,趁着灯火摇曳,从门缝、窗隙钻进屋里,伸出冰凉的黑手,轻轻摸孩子的额头,被摸过的孩子第二天就会高烧不退、神志不清,有的甚至从此痴傻,再不会笑。
大人束手无策,只能守在床边,一夜不睡。可总有打盹的瞬间,“祟”就趁虚而入,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八宝”的孩子,改变了这一切。
传说江南有户人家,夫妻中年得子,取名八宝,视若珍宝。那年除夕,夫妻照例守岁,怕“祟”来侵,特意将八枚铜钱用红绳穿好,放在孩子枕头底下,铜钱是祖上传下的,光亮如新,他们也不知道这能做什么,只是听老人说:“铜气能辟邪”。
子时三更,烛火忽暗,一股阴风掠过床帐,黑影浮现,伸手就要摸八宝的头,就在这时,枕下的铜钱突然一震,“叮——”一声脆响,一枚铜钱竟跳了起来,直击黑影手腕,
“啊!”一声惨叫,黑影瞬间消散。夫妻惊醒,只见八枚铜钱散落枕边,其中一枚边缘发黑,像是被火烧过。
天亮后,孩子安然无恙。从此“八宝镇祟”的故事传开,人们纷纷效仿,除夕夜用红绳穿八枚铜钱压在孩子枕头下,称——“压祟钱”。
因“祟”与“岁”同音,久而久之“压祟钱”便成了“压岁钱”
溯源
这不只是传说,在史料中也能找到痕迹。
清代《燕京岁时记》明确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这里的“钱”不是流通货币,而是特制的吉祥钱,有的铸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字样,有的是宫中特制的“花钱”,专用于节令辟邪。
宋代《东京梦华录》也提到:“除夕,小儿终夜嬉戏,父母以钱与之,谓之‘压岁’。”
可见,至少在宋明时期,“压岁钱”已成习俗,但形式与今日大不相同。
古代的压岁钱
在古代,压岁钱从不直接给现金,更不会转账,它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感”。
第一,钱要“新”
必须是当年新铸的铜钱,或擦拭光亮的旧钱,象征新年新运。
旧钱晦气,不能用。
第二,要用红绳或红纸
红能驱邪,绳要亲手编成结或打成“如意扣”,寓意“扣住平安”。
第三,要“压”
不是塞给孩子就完,而是由长辈亲手将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缝进小布袋里挂在床头,
第四,数量有讲究
八枚是最常见的,对应“八方镇守”;也有给六枚的,取“六六大顺”。
但绝不给单数,更避“四”字。
第五,孩子不能乱花
这钱是“护身符”,不能给花了,最少要压到正月十五后再能取出花也行,有的家庭甚至保留一年,来年过年的时候再换新的。
其他形式
在一些地方压岁钱还有更特别的形式,江西有“压岁锁”,用银子打成小锁,刻“长命百岁”挂在孩子胸前,锁住命魂。
北方有“压岁果”,红枣、桂圆、栗子用红纸包好,寓意“早生贵子”“力大无穷”,虽不是钱,但也算“压岁”。
福建沿海,渔民会在船头压一枚铜钱,保全家出海平安,这也算一种“广义的压岁”。
压岁钱从一枚铜钱开始,承载的不是财富,而是一种最朴素的守护,
它说:“我不能保证你一生顺遂,但我愿用一枚铜钱,挡在你枕边,挡住那看不见的‘祟’”。
它说:“你睡吧,我在”。
如今红包虽然变了模样,可那份心意并没有减少,或许我们已经不需要铜钱镇祟,但每当孩子接过红包时,那句“平平安安”仍是千年未变的祈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