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其实不叫压岁钱,过年收到压岁钱,你知道在古代是什么样的吗?一场传承千年的守护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辞旧迎新过年了,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春节过年,又有压岁钱了!

现代发压岁钱的形式不一,有红包的、有转账的;金额也大小不定,有几块的、几十块的、百元大钞的。收红到,孩子笑,每年都是这样习惯了,压岁钱就是“发钱”,是年味的一部分,是长辈的心意,可有没有想过,在没有纸币的年代,在连铜钱都珍贵的古代,人们是怎么给“压岁钱”的?不会发银子吧?

压岁钱其实不叫压岁钱,过年收到压岁钱,你知道在古代是什么样的吗?一场传承千年的守护

其实,这习俗背后,藏着一个关于守护孩子的古老故事,一场持续千年的守候。

传说

在很久以前,人们相信每年除夕都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会悄悄靠近熟睡的孩子,它叫——“”。

“祟”不是人,也不是鬼,而是一种阴气所化的邪灵。

它专挑年三十的子时出动,趁着灯火摇曳,从门缝、窗隙钻进屋里,伸出冰凉的黑手,轻轻摸孩子的额头,被摸过的孩子第二天就会高烧不退、神志不清,有的甚至从此痴傻,再不会笑。

大人束手无策,只能守在床边,一夜不睡。可总有打盹的瞬间,“祟”就趁虚而入,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八宝”的孩子,改变了这一切。

传说江南有户人家,夫妻中年得子,取名八宝,视若珍宝。那年除夕,夫妻照例守岁,怕“祟”来侵,特意将八枚铜钱用红绳穿好,放在孩子枕头底下,铜钱是祖上传下的,光亮如新,他们也不知道这能做什么,只是听老人说:“铜气能辟邪”。

子时三更,烛火忽暗,一股阴风掠过床帐,黑影浮现,伸手就要摸八宝的头,就在这时,枕下的铜钱突然一震,“叮——”一声脆响,一枚铜钱竟跳了起来,直击黑影手腕,

“啊!”一声惨叫,黑影瞬间消散。夫妻惊醒,只见八枚铜钱散落枕边,其中一枚边缘发黑,像是被火烧过。

天亮后,孩子安然无恙。从此“八宝镇祟”的故事传开,人们纷纷效仿,除夕夜用红绳穿八枚铜钱压在孩子枕头下,称——“压祟钱”。

因“祟”与“岁”同音,久而久之“压祟钱”便成了“压岁钱

溯源

这不只是传说,在史料中也能找到痕迹。

清代《燕京岁时记》明确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这里的“钱”不是流通货币,而是特制的吉祥钱,有的铸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字样,有的是宫中特制的“花钱”,专用于节令辟邪。

宋代《东京梦华录》也提到:“除夕,小儿终夜嬉戏,父母以钱与之,谓之‘压岁’。”

可见,至少在宋明时期,“压岁钱”已成习俗,但形式与今日大不相同。

古代的压岁钱

在古代,压岁钱从不直接给现金,更不会转账,它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感”。

第一,钱要“新”

必须是当年新铸的铜钱,或擦拭光亮的旧钱,象征新年新运。

旧钱晦气,不能用。

第二,要用红绳或红纸

红能驱邪,绳要亲手编成结或打成“如意扣”,寓意“扣住平安”。

第三,要“压”

不是塞给孩子就完,而是由长辈亲手将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缝进小布袋里挂在床头,

第四,数量有讲究

八枚是最常见的,对应“八方镇守”;也有给六枚的,取“六六大顺”。

但绝不给单数,更避“四”字。

第五,孩子不能乱花

这钱是“护身符”,不能给花了,最少要压到正月十五后再能取出花也行,有的家庭甚至保留一年,来年过年的时候再换新的。

其他形式

在一些地方压岁钱还有更特别的形式,江西有“压岁锁”,用银子打成小锁,刻“长命百岁”挂在孩子胸前,锁住命魂。

北方有“压岁果”,红枣、桂圆、栗子用红纸包好,寓意“早生贵子”“力大无穷”,虽不是钱,但也算“压岁”。

福建沿海,渔民会在船头压一枚铜钱,保全家出海平安,这也算一种“广义的压岁”。


压岁钱从一枚铜钱开始,承载的不是财富,而是一种最朴素的守护

它说:“我不能保证你一生顺遂,但我愿用一枚铜钱,挡在你枕边,挡住那看不见的‘祟’”。

它说:“你睡吧,我在”。

如今红包虽然变了模样,可那份心意并没有减少,或许我们已经不需要铜钱镇祟,但每当孩子接过红包时,那句“平平安安”仍是千年未变的祈愿。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794.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8-22
下一篇 » 08-25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小时候总听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喜欢从晾衣绳的下面钻来钻去的玩呢?有没有被大人训过,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当时是一脸懵,不就是根挂衣服的绳子嘛,怎么还不能钻了?传统礼仪在传统文化中,衣物被视为“上身之物”,尤其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

夜里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这个老规矩背后藏着一份爱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爸妈叮嘱过:“天黑了,别喊名字!”不是怕吵到邻居,而是——怕把魂叫丢了。在北方农村,这是一条铁规矩:夜里不能喊名字。晚上出门玩,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最好喊“回来啦”。还记得小时候,奶奶说的那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喝腊八粥、吃腊八面,传统节日知多少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意味着快过年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每到腊八,北方地区就忙着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是古代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将...

小时候听过的月亮故事你还记得吗?民间传说里的神秘月亮婆婆

你小时候听过长辈讲的“月亮婆婆割耳朵”的故事吗?那些关于月亮的神秘传说和故事,承载着众多小朋友的童年印记。小时候的夏夜真的很亮,有满天星斗和温柔的月光。傍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乘凉,长辈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起那些关于月亮的故事——“...

一次网上闲逛唤起对电视剧《窍哥》的回忆,广西的经典之作啊

电视剧《窍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一段深藏在心底的记忆。每当提及这部广西的经典之作,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段青春岁月。那时,我们还围坐在电视机前,跟随着窍哥的步伐,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突然想到这部电视剧,是因为一次...

孕妇不进新房,传统的民间风俗禁忌,深度刨析民俗背后的逻辑

在北方尤其是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东北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孕妇不能进新房。若违反,轻则被认为“不吉利”,重则归因为“婚后吵架”“流产难产”“家运败落”。所谓“新房”,特指:刚建成尚未入住的房屋;或刚布置完毕、准备迎娶新娘...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的讲究与故事

腊月二十三,天还没亮,厨房里已经飘出了糖瓜的甜香。揉着惺忪睡眼,看到母亲从神龛上小心地揭下那张泛黄的灶王爷画像,轻轻拂去灰尘,又往香炉里添了三炷香。“灶王爷今天要去天上了,得让他吃点甜的,说咱们家的好话。”那时候还不懂,一个纸上的神仙,真能...

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针线?民间的老规矩,老一辈的讲究

在北方农村,正月初一到初五,家里不能动针线。不是怕累,不是图清闲,而是——>怕“扎破春”。老一辈人曾说:“春天是一口气,刚冒头,嫩得很。你一动针,“刺啦”一下,把春气扎漏了,一年就难顺。”相传,在河北的一个村子,年前下雪,孩子棉裤膝...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3w+
35赞    阅读 3.31w+
26赞    阅读 2.07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