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针线?民间的老规矩,老一辈的讲究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在北方农村正月初一到初五,家里不能动针线。不是怕累,不是图清闲,而是——> 怕“扎破春”。

老一辈人曾说:“春天是一口气,刚冒头,嫩得很。你一动针,“刺啦”一下,把春气扎漏了,一年就难顺。”

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针线?民间的老规矩,老一辈的讲究

相传,在河北的一个村子,年前下雪,孩子棉裤膝盖破了个洞。

妈妈想着节俭,大年初二那天,趁着没人看见,拿出针线,“窸窸窣窣”把补丁缝上了。

当晚,孩子就开始发烧。烧了七天,郎中查不出病因。

请胡仙堂的“仙姑”来看,她一进门就说:“谁动针了?”妈妈吓一跳,只好承认。

仙姑摇头:“你这一针,不是缝补丁,是把‘春气’给扎破了。孩子阳气弱,被春寒钻了空子,所以高烧不退。”

后来,家人在灶王爷前烧香,连拜了三天,拜的时候说:“不知禁忌,冒犯春神,恳请宽恕,保孩子平安。”

第七天,孩子终于退烧。可从那以后,妈妈再也没敢在正月碰针线。

像听故事一样,感觉这些很玄乎是不。

在传统年俗里,正月正是“养气”的时候。春气刚来,万物复苏,要“静养”“顺气”“避冲撞”;

而针线是“刺”“割”“穿”的象征,动它,等于“破”“伤”“断”;

尤其是女人做针线,被认为会“扰动家运”“招口舌是非”。

从五行上来说,针是“金气”,正月属木(春属木),金克木,所以动针,等于“克春”。

不管啥吧,过年就好好过年,好不容易能休息休息,就不要想那么多了,不差这几天,是不。

现在老一辈的都讲究这个,一般从初一到“破五”(初五),不让做针线活。破五之后,放鞭炮,吃饺子,叫“送穷”,才能动针线。

也不止是针,除了吃饭用的刀外(有的地方刀也不能动),其他什么剪刀、锥子、钉钉子,都算“动利器”,要避开。

在山西,有句顺口溜:“初一不针,初二不剪,初三动刀,口舌来挠,初五不破,一年安乐。”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788.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8-12
下一篇 » 08-14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童年的春节

短文选自《冰心著译选集》,作者:冰心。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

小时候总听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喜欢从晾衣绳的下面钻来钻去的玩呢?有没有被大人训过,说:“晾衣绳不能从下面钻过去”。当时是一脸懵,不就是根挂衣服的绳子嘛,怎么还不能钻了?传统礼仪在传统文化中,衣物被视为“上身之物”,尤其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

在南方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夜里不能剪指甲,一个被遗忘的禁忌

小时候在闽西乡下外祖母家长大。每天晚饭后,灶火将熄,油灯摇晃,屋外蛙声渐起。这时,如果掏出指甲剪,“咔嗒”一声剪下一片指甲,外祖母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伸手按住我的手:“收起来,白天再剪。”她不说“会招鬼”,也不说“会短命”,只是告诉我:“...

夜里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这个老规矩背后藏着一份爱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爸妈叮嘱过:“天黑了,别喊名字!”不是怕吵到邻居,而是——怕把魂叫丢了。在北方农村,这是一条铁规矩:夜里不能喊名字。晚上出门玩,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最好喊“回来啦”。还记得小时候,奶奶说的那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

“夜啼郎”的传说:小时候半夜哭闹,长辈为何不喊孩子的名字?

记得小时候有段时间,每到半夜就会突然惊醒,然后大哭不止。爸爸妈妈怎么哄都不行,只能抱着在屋子里来回走。依稀记得那时候哭得撕心裂肺,爸爸喊着我的名字说:“xxx,怎么了?”妈妈却低声对爸爸说:“别喊他名字,小心夜啼郎听见。”后来也是听村里面...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2w+
35赞    阅读 3.3w+
26赞    阅读 2.06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