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在北方农村,正月初一到初五,家里不能动针线。不是怕累,不是图清闲,而是——> 怕“扎破春”。
老一辈人曾说:“春天是一口气,刚冒头,嫩得很。你一动针,“刺啦”一下,把春气扎漏了,一年就难顺。”
相传,在河北的一个村子,年前下雪,孩子棉裤膝盖破了个洞。
妈妈想着节俭,大年初二那天,趁着没人看见,拿出针线,“窸窸窣窣”把补丁缝上了。
当晚,孩子就开始发烧。烧了七天,郎中查不出病因。
请胡仙堂的“仙姑”来看,她一进门就说:“谁动针了?”妈妈吓一跳,只好承认。
仙姑摇头:“你这一针,不是缝补丁,是把‘春气’给扎破了。孩子阳气弱,被春寒钻了空子,所以高烧不退。”
后来,家人在灶王爷前烧香,连拜了三天,拜的时候说:“不知禁忌,冒犯春神,恳请宽恕,保孩子平安。”
第七天,孩子终于退烧。可从那以后,妈妈再也没敢在正月碰针线。
像听故事一样,感觉这些很玄乎是不。
在传统年俗里,正月正是“养气”的时候。春气刚来,万物复苏,要“静养”“顺气”“避冲撞”;
而针线是“刺”“割”“穿”的象征,动它,等于“破”“伤”“断”;
尤其是女人做针线,被认为会“扰动家运”“招口舌是非”。
从五行上来说,针是“金气”,正月属木(春属木),金克木,所以动针,等于“克春”。
不管啥吧,过年就好好过年,好不容易能休息休息,就不要想那么多了,不差这几天,是不。
现在老一辈的都讲究这个,一般从初一到“破五”(初五),不让做针线活。破五之后,放鞭炮,吃饺子,叫“送穷”,才能动针线。
也不止是针,除了吃饭用的刀外(有的地方刀也不能动),其他什么剪刀、锥子、钉钉子,都算“动利器”,要避开。
在山西,有句顺口溜:“初一不针,初二不剪,初三动刀,口舌来挠,初五不破,一年安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