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针线?民间的老规矩,老一辈的讲究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在北方农村正月初一到初五,家里不能动针线。不是怕累,不是图清闲,而是——> 怕“扎破春”。

老一辈人曾说:“春天是一口气,刚冒头,嫩得很。你一动针,“刺啦”一下,把春气扎漏了,一年就难顺。”

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针线?民间的老规矩,老一辈的讲究

相传,在河北的一个村子,年前下雪,孩子棉裤膝盖破了个洞。

妈妈想着节俭,大年初二那天,趁着没人看见,拿出针线,“窸窸窣窣”把补丁缝上了。

当晚,孩子就开始发烧。烧了七天,郎中查不出病因。

请胡仙堂的“仙姑”来看,她一进门就说:“谁动针了?”妈妈吓一跳,只好承认。

仙姑摇头:“你这一针,不是缝补丁,是把‘春气’给扎破了。孩子阳气弱,被春寒钻了空子,所以高烧不退。”

后来,家人在灶王爷前烧香,连拜了三天,拜的时候说:“不知禁忌,冒犯春神,恳请宽恕,保孩子平安。”

第七天,孩子终于退烧。可从那以后,妈妈再也没敢在正月碰针线。

像听故事一样,感觉这些很玄乎是不。

在传统年俗里,正月正是“养气”的时候。春气刚来,万物复苏,要“静养”“顺气”“避冲撞”;

而针线是“刺”“割”“穿”的象征,动它,等于“破”“伤”“断”;

尤其是女人做针线,被认为会“扰动家运”“招口舌是非”。

从五行上来说,针是“金气”,正月属木(春属木),金克木,所以动针,等于“克春”。

不管啥吧,过年就好好过年,好不容易能休息休息,就不要想那么多了,不差这几天,是不。

现在老一辈的都讲究这个,一般从初一到“破五”(初五),不让做针线活。破五之后,放鞭炮,吃饺子,叫“送穷”,才能动针线。

也不止是针,除了吃饭用的刀外(有的地方刀也不能动),其他什么剪刀、锥子、钉钉子,都算“动利器”,要避开。

在山西,有句顺口溜:“初一不针,初二不剪,初三动刀,口舌来挠,初五不破,一年安乐。”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788.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8-12
下一篇 » 08-14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为什么说腊月不搬家,详细说下从腊月初一到除夕,每一天的讲究

在中国北方农村与部分城市家庭中,有一条流传已久的规矩:腊月不搬家。以“腊月廿三灶神上天后”至“除夕”为最忌之期,这是一项广泛存在于北方民间的岁时禁忌。以下以时间轴方式,逐日记录这一习俗在各地的表现与依据。腊月初一山西晋中、陕西关中等地有“...

井水不能夜盖,老一辈人说的讲究,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住,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打水洗脸。外婆家的院子中间有一口老井,井口用青石砌成,边角都被岁月磨得发亮。井边常年放着一只木桶和一根麻绳。有天晚上起夜,看见外婆在井边忙活,她把白天盖着的井盖拿下来,放在一旁。我问她:“...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精卫填海》原文、译文及知识点

《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全文共35个字,讲述了炎帝的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镇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精卫填海”人人皆知的故事,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这篇文言文吗?这篇课文让山海经第一次在心里种下了萌芽,以至于现在都很迷恋《山海经》。精卫填海的故事很精彩,重温一下。原文...

小时候都听过的吓唬人的传言,当时还就吃这一套。

小时候我们都被这些吓人的“谎言”支配过,长大后有些明明知道是假的,可还是会潜意识的相信。当然,也会相传告诉自己的孩子。。1、你是捡来的相信这个问题我们小时候问过,我们的孩子也问题我们,咱们听到的最多的是不是“你是妈妈捡来的”这句话对众多8...

春节过年小故事之腊月二十三,为什么吃糖瓜?灶王爷上天要干啥?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灶爷要上天,这是过年流传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祭灶?糖瓜粘灶王爷的嘴是啥意思?北方人说:“今天是小年。”家里开始大扫除、蒸馒头、炸果子,而最特别的是——买一串糖瓜,那是一种麦芽糖做的糖,咬一口粘牙、甜腻、微拉丝,...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41w+
35赞    阅读 3.38w+
26赞    阅读 2.1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