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三加冠冕,如今18岁过个生日完事,好点的发张证。为什么越来越没有“成年感”呢?
18岁的时候,喊上朋友吃顿饭,拍张合影发到朋友圈来一句“我成年了”,有的学校会发一张“成人证书”,就算长大。
可你知道,在古代一个男孩成年,是一场真正改变身份的仪式,叫——冠礼。
它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三加冠冕、三拜尊长、取字改称、拜会宾客。
从此,他不再是“小儿”,而是——家族的继承人、社会的正式成员。
到现在,我们越来越快地长大,却越来越慢地成熟,甚至,根本没感觉到“成年”的那一刻。
在古代,冠礼是一场“身份重生”的仪式,冠礼之后编成年,成为正式社会人员,在家庭中也拥有话语权,不会再怎么就说你还是孩子,你不懂之类的。
时间
古代二十而冠,《礼记》明文:“二十曰弱,冠。”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称“弱冠”。
“弱”是年少,“冠”是成年,不是16岁,也不是18岁,而是二十岁。
等你真正心智渐成,才敢说“成人”。
地点
冠礼可不在学校,或者在饭店吃个饭,而是要在——家庙之中,祖先见证。
香案摆正,祖先牌位前,点燃三炷香,天地鬼神、列祖列宗都要看着这一礼,不是演给活人看的,是告慰死人:“我家后人,成年了”。
流程
三加冠冕
三加冠冕,步步登高,冠礼最核心的是“三加”。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象征人格的进阶。
缁布冠
缁布冠(zī bù guān)是第一加,用黑麻布做的帽子,是最朴素的,象征着“做人之本”。
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丢掉童心,走向成熟。”
加冠后,换上深衣,从“童子服”变为“成人服”。
皮弁冠
皮弁冠(pí biàn guān)是第二加,用白鹿皮做的帽子,是武士之冠,象征着“保家卫国”。
祝辞:“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行为端正,德行谨慎。”
意味着,你不仅是儿子,更是家族的守护者。
爵弁冠
爵弁冠(jué biàn guān)是第三加,用赤黑色丝帛做的帽子,是士人之冠,可入宗庙祭祀,象征着“正式进入社会阶层”。
祝辞:“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天地吉时,三冠已成,你已成人。”
条件允许的话,三加也可以带上衣裳、鞋子一同,这样也更正式一点。
三拜尊长
三加之后,便是三次跪拜——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
三拜之后身份彻底转变。
取字改称
冠礼之后最隆重的一刻——取字,从此不再叫小名。
父亲或主宾,为他取一个“字”,如:
诸葛亮,字孔明
周瑜,字公瑾
李白,字太白
取字之后,同辈不再直呼其名,必须称“字”,以示尊重。
在古代“名”是父母叫的,“字”是社会叫的,这一字之变,是社会身份的正式确立。
拜会宾客
冠礼的最后一步,全家族的认可,男子要依次拜见:父母、兄弟、姑姊、族中长辈。
古代最后还要去国君、卿大夫处“报备”,相当于今天的“户籍登记”。
现代成人礼
现在的成人礼更多的从“仪式”上到“形式”上了。今天的18岁成人礼,不是饭店就是在高中举行,学校管举行的话还好点,一般都是统一一起举行,流程是:升旗、宣誓、戴成人帽、过“成人门”、合影。快、热闹,但——没有质量,没有祖先见证,没有三加冠冕,没有取字,没有家族认同,甚至没有一顿正式的“成人宴”。
而是用十分钟走完“成年”,然后继续刷题,继续考试,继续被当成孩子。
古代冠礼持续一整天,全族参与。现代成人礼像课间操,做完就回教室。
古代男子冠后,可娶妻、从政、管家。现代成人后经济不独立,心理不成熟,“成年”只是法律概念。
古代冠礼是家族大事,现代人三代同堂都难,更别说在家庙中祭祖。
我们不再相信“三加冠冕”能改变一个人,也不再相信“取字”能赋予人格,但你必须相信身份证上的18岁,因为可以负刑事责任了。
近年来,一些学校、文化团体,开始尝试复兴传统成人礼:穿汉服、行三加、取字、家长写信、集体重读《少年中国说》。
虽非古制,但那份庄重感回来了,有人在仪式后说:“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了”
这就是仪式的力量。
为什么要有成年礼?可不是一个数字,也不是负法律责任的约束,真正的成年
是被社会正式接纳的那一刻;
是有人对你行礼,称你为“先生”;
是你敢对父母说:“家,我亦来扛。”。
我们不一定要恢复古礼,但要给年轻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