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古代成年礼之女子十五及笄:一梳头,二插簪,三拜母,温柔而庄重笄礼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为笄礼。古代女子十五及笄:一梳头,二插簪,三拜母,这是被大众遗忘的女子成年礼。

笄礼,十五岁及笄之年挽发成髻,插上发簪,三拜母亲,取字改称,从此她不再是“闺女”,而是——待嫁之女、家族之女、可参与祭祀的正式成员。

古代成年礼之女子十五及笄:一梳头,二插簪,三拜母,温柔而庄重笄礼

这场仪式比男子冠礼更柔,却同样沉重,因为它不只是“成年”更是——从女孩到妇人的过渡。

时间

“笄”(jī)古代发簪,“及笄”是年满十五,可以插簪,《礼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标志着成年了,可以议婚,可以参与家族祭祀,身份正式转变,与男子“二十而冠”对应。

流程

三加簪

笄礼虽不如冠礼记载详尽,但明清民间与士人家庭广泛实行,核心亦为“三加”。

三次加簪,一次比一次华贵,象征女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加

采衣 → 初服 + 发笄。

初服是素色襦裙,象征少女纯真;发笄是普通木簪或骨簪,轻轻挽发成髻。

由“正宾”(德高女性长辈)为少女梳头,从垂发变为发髻,插上第一支簪,象征——告别童年。

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第二加

换曲裾深衣 + 发簪。

服饰是曲裾深衣,端庄典雅;发簪是银簪或玉簪,样式精致。

祝辞:“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象征——女子应知礼仪、守妇德、修容止。

此时,她已具备“妇容”“妇言”“妇工”之能,可正式参与家族事务。

第三加

换大袖礼衣 + 簪冠。

服饰是大袖长裙礼服,华丽庄重,头饰是发冠或凤冠式簪,象征已可婚配。

祝辞:“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象征——正式成年,可议婚嫁,可入宗庙,可拜祖先。

三拜礼

三拜这里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和冠礼一样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还有一种说法是拜父母、拜宾客、拜天地;

还有说法第一拜的时候只拜母亲。不拜父亲,不拜祖先,是因为母亲是她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教她女红、礼仪、持家。

参考资料不多,谁懂可以解答下哈。

取字

从“闺名”到“字”,与男子一样。

女子行笄礼后,由正宾或父亲取“字”,如:

  • 王昭君,字嫱

  • 蔡琰,字昭姬

从此,同辈称“字”,不称名以表尊重。

和男子一样,“名”是父母叫的,“字”是社会叫的。

自此之后,她不再是“小女”,而是“某娘”“某氏”。

聆训

有说是母亲受训,但感觉应该是父母亲更合适。

受训内容大致是:

  • 敬舅姑(公婆)

  • 和妯娌

  • 勤女红

  • 慎言语

  • 守贞静

这是她作为“未来妇人”听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的一课,也是女性之间的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笄礼是女性专属空间,男人不参与,是象征女性世界的独立与传承。

但如果放到现代有点不合适,这样无法跪拜父亲,所以现代来说一般是父亲起礼和受训,三加环节可以稍微避让下。

现代笄礼

明清以后礼制简化,民间多不行完整笄礼,仅以“订婚”或“出嫁”代替成年标志。

至今几乎消失,女孩成年没有仪式,只有年龄增长。

近年汉服兴起,一些家庭、学校、文化团体也慢慢的给孩子过成年礼,女子的笄礼也得以恢复。

希望以后18岁女生,不再是收到一条裙子、一束花、一顿饭,而是给她一个庄重的成年礼,用一支簪、一套衣、一次拜告诉她:

  • 你已成人

  • 你要立身

  • 你要守德

这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被郑重对待的尊严。

用温柔而庄重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女孩:你长大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792.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8-21
下一篇 » 08-22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门帘不能反着挂,小时候不懂的讲究,原来藏着这么多生活智慧

小时候家里是平房,冬天门上挂的是厚棉门帘。很喜欢在门口钻来钻去的玩,把门帘掀来掀去的,门帘是用钉子挂在门框上的,玩着玩着就掉了,随手就拿起来挂上了,有时没注意把门帘反过来挂了,结果被我妈看见,直接冲过来把我拽开,边摘边说:“门帘不能反着挂...

井水不能夜盖,老一辈人说的讲究,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住,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打水洗脸。外婆家的院子中间有一口老井,井口用青石砌成,边角都被岁月磨得发亮。井边常年放着一只木桶和一根麻绳。有天晚上起夜,看见外婆在井边忙活,她把白天盖着的井盖拿下来,放在一旁。我问她:“...

夜里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这个老规矩背后藏着一份爱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爸妈叮嘱过:“天黑了,别喊名字!”不是怕吵到邻居,而是——怕把魂叫丢了。在北方农村,这是一条铁规矩:夜里不能喊名字。晚上出门玩,不能喊名字,更不能喊全名,最好喊“回来啦”。还记得小时候,奶奶说的那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3w+
35赞    阅读 3.31w+
26赞    阅读 2.07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