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为笄礼。古代女子十五及笄:一梳头,二插簪,三拜母,这是被大众遗忘的女子成年礼。
笄礼,十五岁及笄之年挽发成髻,插上发簪,三拜母亲,取字改称,从此她不再是“闺女”,而是——待嫁之女、家族之女、可参与祭祀的正式成员。
这场仪式比男子冠礼更柔,却同样沉重,因为它不只是“成年”更是——从女孩到妇人的过渡。
时间
“笄”(jī)古代发簪,“及笄”是年满十五,可以插簪,《礼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标志着成年了,可以议婚,可以参与家族祭祀,身份正式转变,与男子“二十而冠”对应。
流程
三加簪
笄礼虽不如冠礼记载详尽,但明清民间与士人家庭广泛实行,核心亦为“三加”。
三次加簪,一次比一次华贵,象征女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加
采衣 → 初服 + 发笄。
初服是素色襦裙,象征少女纯真;发笄是普通木簪或骨簪,轻轻挽发成髻。
由“正宾”(德高女性长辈)为少女梳头,从垂发变为发髻,插上第一支簪,象征——告别童年。
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第二加
换曲裾深衣 + 发簪。
服饰是曲裾深衣,端庄典雅;发簪是银簪或玉簪,样式精致。
祝辞:“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象征——女子应知礼仪、守妇德、修容止。
此时,她已具备“妇容”“妇言”“妇工”之能,可正式参与家族事务。
第三加
换大袖礼衣 + 簪冠。
服饰是大袖长裙礼服,华丽庄重,头饰是发冠或凤冠式簪,象征已可婚配。
祝辞:“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象征——正式成年,可议婚嫁,可入宗庙,可拜祖先。
三拜礼
三拜这里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和冠礼一样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还有一种说法是拜父母、拜宾客、拜天地;
还有说法第一拜的时候只拜母亲。不拜父亲,不拜祖先,是因为母亲是她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教她女红、礼仪、持家。
参考资料不多,谁懂可以解答下哈。
取字
从“闺名”到“字”,与男子一样。
女子行笄礼后,由正宾或父亲取“字”,如:
王昭君,字嫱
蔡琰,字昭姬
从此,同辈称“字”,不称名以表尊重。
和男子一样,“名”是父母叫的,“字”是社会叫的。
自此之后,她不再是“小女”,而是“某娘”“某氏”。
聆训
有说是母亲受训,但感觉应该是父母亲更合适。
受训内容大致是:
敬舅姑(公婆)
和妯娌
勤女红
慎言语
守贞静
这是她作为“未来妇人”听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的一课,也是女性之间的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笄礼是女性专属空间,男人不参与,是象征女性世界的独立与传承。
但如果放到现代有点不合适,这样无法跪拜父亲,所以现代来说一般是父亲起礼和受训,三加环节可以稍微避让下。
现代笄礼
自明清以后礼制简化,民间多不行完整笄礼,仅以“订婚”或“出嫁”代替成年标志。
至今几乎消失,女孩成年没有仪式,只有年龄增长。
近年汉服兴起,一些家庭、学校、文化团体也慢慢的给孩子过成年礼,女子的笄礼也得以恢复。
希望以后18岁女生,不再是收到一条裙子、一束花、一顿饭,而是给她一个庄重的成年礼,用一支簪、一套衣、一次拜告诉她:
你已成人
你要立身
你要守德
这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被郑重对待的尊严。
用温柔而庄重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女孩:你长大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