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在老家的厨房里,灶台常年不拆,铁锅底黑得发亮,一层层烟灰结成硬壳,像树的年轮,一圈叠着一圈。
也不会去刮它,小孩子拿树枝去抠,还会被立刻制止,告诉他:“这可都是好东西啊”。
在他们眼里,锅底灰不是废料,而是灶火留下的“骨血”,是家的“黑金”。
这灰,有个名字:百草霜。可不是所有的烟灰都叫这个名字,只有柴火烧的老灶铁锅底,经三年以上柴火熏烧,才配得上这称呼。
它呢,有三个用处,一个比一个实在。
药用
百草霜是正经中药。《本草纲目》记:“灶突中尘,灶额上黑也,俗呼锅底灰。”性温,味辛,能止血、消积、化瘀。
农村谁家孩子流鼻血,大人就用干净小勺,从锅底轻轻刮一点灰,吹进鼻孔,血很快止住。
产妇胎衣不下,也曾用百草霜冲水服下。它不是“偏方”,而是被药典收录的应急手段。
在没有止血药的年代,这层灰,是灶台给家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辟邪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有人家会在锅底贴一小块红纸,写“灶君庇佑”四字。意思是:这灰不能动,要留给灶神作凭证。
除夕夜,若听见怪响,老人会刮一点锅底灰,撒在门槛内外,说是“镇夜气”。
他们相信,这灰吸了三年的米香、菜气、人声,早已不是碳粒,而是家宅气息的凝结,能挡外邪。
记粮
在以前哈,锅底灰的厚薄,是家庭光景的刻度。
灰层厚,说明柴火旺、饭常做,家道不衰;
灰层薄,意味着灶冷、人少、饭少;
若锅底被刮得发亮,等于“断炊之相”。
老一辈人看亲家条件,不只看房子,还会悄悄看灶台:“锅底有没有灰?厚不厚?”
有灰,说明日子踏实;没灰,怕是撑不住。
刮锅底灰要刮,也得挑日子。通常在“扫尘日”(腊月二十四),由家中主妇用竹片轻轻刮下,分装三包:
一包留作药用,
一包埋在院角“镇宅”,
一包混入新灶泥,用于来年砌灶。
整个过程,不言不语,像一场仪式。
现在,那还随便就有锅底灰了,年轻人知道百草霜,却不知道锅底灰。也有一些老人,还在用不锈钢锅煮饭时,故意不擦锅底的焦痕。问起来,只说:“留点火气,饭才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