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腊月二十三,天还没亮,厨房里已经飘出了糖瓜的甜香。
揉着惺忪睡眼,看到母亲从神龛上小心地揭下那张泛黄的灶王爷画像,轻轻拂去灰尘,又往香炉里添了三炷香。
“灶王爷今天要去天上了,得让他吃点甜的,说咱们家的好话。”
那时候还不懂,一个纸上的神仙,真能上天去“打小报告”吗?
现在回想起来,送灶王爷,它不是迷信,更是一年中最温柔的“辞旧迎新”。
灶王爷是谁
在民间信仰中,灶王爷是家中的守护神,掌管灶火、饮食,也负责监察一家人的言行。
据《礼记·月令》记载:
“孟夏之月,其神为灶。”
这是最早关于灶神的官方记录。到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到:
“灶神以腊月上天,白人罪。”
也就是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行为,决定来年是降福还是降灾。
因此,人们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为什么给灶王爷吃糖
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老百姓们便想出了一个“讨好神仙”的办法:
“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少说两句。”
这可不是瞎说,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写道:
“二十三日祭灶……以糖瓜黏其口,使之上天不得言人过。”
于是,祭灶仪式中,糖成了必不可少的供品,象征“甜言蜜语”,希望灶王爷吃了糖后,嘴巴甜一些,少打小报告。
有些地方还会用酒糟涂抹灶王爷画像的嘴,称为“醉司命”,意思是让灶王爷喝醉了,就不记得这家人干过什么坏事了。
送灶王爷的讲究
虽然送灶王爷是个“小年”,但规矩可不少。
1. 时间讲究
北方地区多为腊月二十三;
南方部分地区为腊月二十四;
有些地方还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官员二十三送灶,百姓二十四送灶。
2. 祭品讲究
祭灶糖、蜜供、酒糟:用于“封嘴”;
清水、茶、水果:表示虔诚;
草料、清水碗:说是给灶王爷的坐骑“马”准备的。
3. 仪式讲究
有的地方要焚香、磕头;
有的地方要在灶台上“贴新画像”;
有的地方还要念几句“送灶词”,比如:“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4. 忌讳讲究
送灶当天不能吵闹;
不能打骂孩子;
不宜说不吉利的话;
更不能用脏话“骂灶王爷”。
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信灶王爷真的会上天告状,但“送灶王爷”的习俗仍然在很多家庭中延续。它变成了一种年味的象征,一种家庭仪式感的延续。
灶王爷,也许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中的神祇,但他承载的,却是中国人对“家”的深情。
他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年俗的变迁。
每当腊月二十三,揭下灶王爷画像时,不禁感慨:“原来,过年不只是放鞭炮、穿新衣,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对未来的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