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了解其中“比翼鸟”和“连理枝”的典故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经常说爱情或者夫妻感情时,会说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是白居易《长恨歌》诗中的一句,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世人多用“比翼鸟”和“连理枝”比喻恩爱夫妻。那比翼鸟和连理枝的典故是什么?它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了解其中“比翼鸟”和“连理枝”的典故

比翼鸟的由来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两种:

其一:《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翻译过来就是:比翼鸟在灭蒙鸟的东面,这种鸟身上长有青色、红色间杂的羽毛,之所以叫比翼鸟是因为两只鸟的翅膀配合在一起才能飞翔。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比翼鸟在南山的东面。

其二:《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翻译过来就是:崇吾山上一种鸟,形状像野鸭子,而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并起来,才能飞翔。

它的名字叫蛮蛮,它一出现则天下大水。

后世因比翼鸟的特性,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据《尔雅》中记载,传说中的“比翼鸟”只有一个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须成双并飞才能成行,因此后人便用这双宿双飞的比翼鸟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

连理枝

连理枝,枝干合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所以又称“相思树”。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了解其中“比翼鸟”和“连理枝”的典故

“连理枝”的典故则来自《搜神记》中的“韩凭妻”一则故事。

原文: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

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

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

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通俗的说,就是:

战国时宋国大臣韩凭与妻子何氏两人感情恩爱。

当时宋君康王荒淫无道,竟因看上何氏的美丽贤淑,而把韩凭囚禁起来。

何氏暗中写封信给丈夫,信上说:“其雨淫淫,河水大深,日出当心。”不料信却落入宋王手中。

此信为何氏的绝命诗,其中“日出当心”指的是“心有死志”。

果然,何氏利用陪康王出游的机会自尽,韩凭也于不久后殉情自杀。

康王震怒不已,下令将两人分葬二处,还说“若两人的墓能合在一起,就不再阻止了。”

没想到几天后,两座坟的墓地都长出树来,枝干树叶合抱在一起,树根也纠缠在一块儿,树上还有一对鸟儿在唱和鸣叫着,声音相当凄凉哀婉动人!

关于“连理枝”,在南朝梁的《述异记》之中也有记载。白话文的大意是:

相传三国东吴的海盐县有个叫做陆东美的人,娶了个姓朱的妻子,妻子美貌端庄,夫妻俩感情极好,平时也都成双入对形影不离,人们称作“比肩人”。

朱氏不幸早早病故,而陆东美绝食殉情,两人合葬之后,坟冢上长出两棵相交一起的梓树,两树长成了一棵树,树上时常有一对大鸟栖息。

孙权得知此事后,赐名此地为“比肩里”,将陆东美夫妇的坟茔赐名“双梓墓”,此后陆东美的儿子陆弘与妻子张氏也恩爱非常,人们称之为“小比肩”。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654.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1-27
下一篇 » 11-29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民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来历由来

从目前考证来看,真正记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民谚的古籍,是清代王有光的《吴下谚联》。《吴下谚联》卷二云:“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天,纯阳无阴,要落雨则阳求阴也;娘,孤阴无阳,要嫁人则阴求阳也。如矢赴的,如浆点腐,其理如是,其势如是。”...

半夜吹口哨会引来孤魂野鬼,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汇

半夜吹口哨为何被传会招来鬼魂?揭开老一辈口中的“深夜禁忌”。小时候,你是否也曾在夜里偷偷吹起口哨,却被长辈一把捂住嘴:“别乱吹!晚上吹口哨会把孤魂野鬼引来!”这句话仿佛成了每个家庭的“午夜守则”,但你知道它为什么会被一代代传下来吗?今天就...

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针线?民间的老规矩,老一辈的讲究

在北方农村,正月初一到初五,家里不能动针线。不是怕累,不是图清闲,而是——>怕“扎破春”。老一辈人曾说:“春天是一口气,刚冒头,嫩得很。你一动针,“刺啦”一下,把春气扎漏了,一年就难顺。”相传,在河北的一个村子,年前下雪,孩子棉裤膝...

关于农村常见的锅底灰,你知道多少?一篇灶火深处的民间记忆

在老家的厨房里,灶台常年不拆,铁锅底黑得发亮,一层层烟灰结成硬壳,像树的年轮,一圈叠着一圈。也不会去刮它,小孩子拿树枝去抠,还会被立刻制止,告诉他:“这可都是好东西啊”。在他们眼里,锅底灰不是废料,而是灶火留下的“骨血”,是家的“黑金”。这...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喝腊八粥、吃腊八面,传统节日知多少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意味着快过年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每到腊八,北方地区就忙着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是古代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将...

在南方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夜里不能剪指甲,一个被遗忘的禁忌

小时候在闽西乡下外祖母家长大。每天晚饭后,灶火将熄,油灯摇晃,屋外蛙声渐起。这时,如果掏出指甲剪,“咔嗒”一声剪下一片指甲,外祖母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伸手按住我的手:“收起来,白天再剪。”她不说“会招鬼”,也不说“会短命”,只是告诉我:“...

家有存粮,心里不慌,米缸不能空,这是老一辈的生活讲究

在以前,家家户户还是用的米缸,有陶制的、木制的,口大肚深,上面盖着竹筛或小木板,通常放在一个角落里。做饭的时候,从缸里舀点米,一看米不多了就赶紧买,哪怕只剩一把了,也要留着。就连刷洗缸的时候也要留一点米,他们信一条规矩:米缸不能空。不是怕...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2w+
35赞    阅读 3.3w+
26赞    阅读 2.06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