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猪油渣曾是无数人童年里的“黄金小零食”,也并不是刻意制作的点心,而是炼猪油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香气扑鼻、酥脆可口。
小时候,看着铁锅里正“吱吱”作响的猪油渣直流口水。每当家里开始炼猪油,孩子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围在灶台边,眼睛直勾勾盯着锅里翻腾的油块,心里盘算着能分到几块刚捞出来的热油渣。这种焦黄酥脆的小东西,咬一口满嘴喷香,是那个年代最奢侈也最温暖的“零食”。
炼猪油会提前准备好一块上好的肥膘肉,洗净后切成两寸见方的小块。铁锅烧热,肉块入锅,随着温度升高,油脂慢慢渗出,锅底发出“滋滋”的轻响,像是一首节奏分明的生活小调。
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锅中的肉块由白变黄,体积不断缩小,最终浮在清亮的猪油上,金灿灿、油润润。这时,用漏勺小心捞出油渣,控干余油,趁热撒一点盐,就是孩子们争抢的“宝藏”猪油渣了。
虽然孩子们总想把油渣全吃掉,但大人们自有安排。炼好的猪油装进陶罐密封保存,用于日常炒菜;而油渣则被盛在搪瓷碗里,另有妙用。
炒青菜时,先放几块油渣入锅煸炒,用锅铲轻轻压碎,逼出最后一点油脂,整道菜立刻香气四溢,连不爱吃蔬菜的孩子也会多扒两口饭。更有巧手的长辈,会把剁碎的油渣拌进馅料,包成菜包子——咬开松软的面皮,里面是咸香酥脆的油渣,那是冬日清晨最暖心的早餐。
现在,这玩意很少了,高油高热的,吃多了也不少,毕竟现在的人不缺少什么营养。有时偶尔在老菜市场看到有人卖手工猪油渣,也会买回家尝一口,重温下灶火旁那份等待的期待,和一家人围在一起的烟火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