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过年的,年味十足滴!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春节,有为过年,“年”在古代汉民族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民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腊月三十那天叫“除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还有一种过年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时候的过年你还记得多少?现在的年你有都做些什么?

回忆小时候,过年放鞭炮、走亲戚挣压岁钱、赶庙会、和小朋友一起打架玩等等。如今长大了,现在过年就是回家和朋友喝喝酒、唱唱歌、隔三差五的是朋友聚会,而过年在家好像除了喝酒没多少娱乐了,就像平时聊天说的,越长大,这年就越没意思了。

小时候过年,贴春联最主动

贴春联

小时候过年,蒸馒头最开心

蒸馒头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这是小时候的一首儿歌,那个时候对于“年”的盼望很多很多,所以每到过年就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

小时候过年,宰猪牛

宰猪

小时候过年,在人家放过的鞭炮里面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

鞭炮

小时候过年,放鞭炮是必须的一件事,不管敢不敢放,鞭炮必须要有

放鞭炮,烟花

小时候过年,初一早上,早早的起来,穿上买的新衣服,美美的

过年穿新衣

如今,新衣已经成为日常需要,购置新衣就像家常便饭,那种纯真的快乐也随之消失......

小时候过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吃着瓜子

看春晚

看春晚小品

那会儿的春晚,一年就这么一次,载歌载舞,说学斗唱。除夕夜晚八点全家人一起围在电视机前,一起开开心心地看到十二点。现在的春晚,估计大家看春晚就是为了抢红包吧......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初一早上

压岁钱

大年初一早上,穿着新衣,快快乐乐的去和长辈拜年了,因为有压岁钱可以拿。现在最怕的就是拜年吧......

那时候挣的压岁钱,妈妈总会说,我给你放着,害怕你丢了.......

小时候过年,吃幸运饺子

全家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的时候在其中一个饺子里面包一枚硬币,初一早上吃饺子,谁吃到了就是新年里有福气的,有大运,发大财

童年都已经过去,伴随我们的成长,年味越来越淡了,是时间的不停留还是我们没有珍惜。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95.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1-16
下一篇 » 11-17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那些年用过的软件,看你认识几个?

90后应该是全面接触计算机的一代吧,我记得我用的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就是“金山打字通”,玩生死时速,虽然不会键盘的指法,但手速快哈。收集了一些“老古董”,看看这些软件还认识不?有几个使用过呢?1、千千静听一款免费的音乐软件,由上海人郑南岭开发,2...

1996年迎新春文艺晚会,潘长江献艺

这一届晚会以北京为主会场,在上海、西安设立分会场,由张晓海执导;主会场由赵忠祥、倪萍担任主持;上海分会场由程前、袁鸣担任主持;西安分会场由周涛、张晓担任主持。郭达和蔡明搭档演出了小品《机器人趣话》;赵丽蓉和巩汉林出演了小品《打工奇遇》,其中的台词“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不仅经典,也是反间谍的“教材”;潘长江在这一年正...

怀旧70年代的记忆,塑料充气玩具

小时候,姐姐有个塑料的充气小鹿,我一直垂涎欲滴的盼望它能属于我,后来当我如愿以偿的时候,我已经很大了,有更多的新玩具了,也没那么喜欢它了。轮到我玩的时候,我常常拔掉它的气门芯,把它折起来,再用力吹起来。比我小的孩子,会带着充气玩具去澡堂子洗澡,泡在水盆里,玩的那个开心。我们那时候的孩子,有个充气的塑料玩具还有充气的气球,是很奢侈的,在我们眼里,它是多么美丽,...

VCD到DVD的发展历程,家庭娱乐方式的变革,80后的集体怀旧记忆

从1997年左右开始,家庭娱乐方式迎来了一个转折点:VCD机的出现。在此之前,我们依赖录像机和录像带来观看电影和电视剧,这种方式不仅需要购买空白录像带,还受限于录制时间以及普遍一般的画质。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一位叔叔从深圳出差回来带...

二十年前的过年才叫过年

时间过得好快,又要过年了,可是一点年味都没有,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也没有挨家串门的热闹,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小时候一到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了,一直到年三十,家里天天蒸汽弥漫,香气弥漫,这是年的味道,让人晚上都幸福的睡不着的味道。...

时光印记:80后成长岁月,从黑白电视到智能手机的集体记忆

80后的童年始于一个没有彩色的世界。那时,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是全家的“精神粮仓”。它的金属外壳笨重,屏幕四周的塑料边框总泛着毛边,但每当“雪花屏”开始闪烁,全家人立刻围坐在它周围。父亲握着天线摇杆,母亲在旁轻声指挥:“往左一点!对...

一组老照片,八十年代末春天的北京城

毛主席纪念堂致敬伟人北京饭店北京饭店,以及门外路上行驶的公交车故宫外的游客裹着小脚的奶奶,旧社会的妇女是要裹脚的故宫里的游客王府井小学颐和园的十三孔桥远处就是颐和园的十三孔桥了,花也很好看十三陵神道铜镀金獬豸故宫天一门前,铜镀金獬豸天安门...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21w+
35赞    阅读 3.17w+
26赞    阅读 1.99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