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一生三次“我愿意”,中国的居里夫人,被国人遗忘的女英雄——王承书

usold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庆。我们都记住了钱学森、邓稼先的故事,但还有一位奇女子,也是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曾被外界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很少有人听过,一生三次“我愿意”,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她是王承书

【报】一生三次“我愿意”,中国的居里夫人,被国人遗忘的女英雄——王承书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和普通的女孩子不同,王承书从小就有着极强的数学天分。

1941年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丈夫张文裕辞去国内工作,陪她前往美国学习,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在美留学期间,王承书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这一观点一发表就轰动了世界,至今仍在沿用。她的导师更是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承书本打算和丈夫张文裕立即回国,但有孕在身,只好推迟了归国时间。

【报】一生三次“我愿意”,中国的居里夫人,被国人遗忘的女英雄——王承书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恶化,如同钱学森计划回国一样,一大批爱国科学家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这其中就包括王承书。

就像她自己说的“正因祖国贫穷,才需要自己,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

1956年回到了祖国,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

三次“我愿意”

回国后,她在笔记中写下“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1958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

但当时这个技术在国内是一片空白,对于王承书来说也是陌生的领域,对46岁的她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

“我愿意”。

1961年3月,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

随着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没有高浓铀的原子弹就是没有生命。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

“我愿意”。

自此,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隐姓埋名,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全身心投入我国铀浓缩事业,这一年,她49岁。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1964年1月14日,504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同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爆炸成功

此时的王承书却是继续地隐姓埋名,当钱三强向她发出第三次邀请的时候,她仍然坚定地说

“我愿意”。

开始从事核事业研究,这一年,她52岁。

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以身许国,三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994年6月,王承书因心力衰竭逝世,享年82岁,而她所做的一切才被公布。

她没有一句抱怨,留下遗嘱:

希望把我们所有的积蓄,捐给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我们都都知道邓稼先、钱学森,然而还有很多很多像王承书这样的默默付出的人,他们同样需要被世人铭记,他们对祖国的付出不应该被埋没。

最后,只想说,她不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她就是中国的王承书先生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570.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3-06
下一篇 » 03-11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报】西域古城楼兰,楼兰古国的故事,它的神秘

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楼兰之名最早是在《史记》中所载,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的信,楼兰归属匈奴。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汉将任文领兵从小道袭取楼兰,擒楼兰王。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

【报】你了解的母亲节不是我们的,我们有自己的中华母亲节

问你母亲节是什么时候,你会说5月第二个周日,可你知道你过的是西方的母亲节吗?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有自己的母亲节,文化的入侵,传统的没落。起源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17世纪中,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

【报】12月24日不是平安夜,是长津湖战役胜利日,是志愿军的胜利之夜

12月24日,好多人都开始准备过“平安夜”了,特别是一些小情侣。对于第二天的“圣诞节”,也有不少地方在过。过这些洋节日无可厚非,但你不能瞎过哈,除了知道吃个苹果外还知道啥?就知道买点礼物、吃吃喝喝、唱唱歌、看看电影啥的,,慢慢的后人谁知往事?12月24日是平安夜,但希望国人过的不是西方耶稣的平安夜,而是15万志愿军的平...

【报】历史上神秘失踪的几个人物,他们去了哪里?

历史上神秘失踪的人物,有人说他们发现了那条路,有人说是穿越了,也有人说可能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但至今没有一个有力的解释。一、老子老子被奉为道家创始人,出生在春秋末期,传世作品有《道德经》。据传闻,他曾在周王室担任图书管理员,被罢免后云游四海,开启了讲学传道之路。不过,路过函谷关的时候,他只留下了5162个字的《道德经》,从此便失踪了,世人再也没见过...

【报】“西瓜女王”吴明珠,感谢您让我们实现吃瓜自由

我们实现大米自由,应该感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我们能做一个吃瓜群众,实现吃瓜自由,应该感谢“西瓜之母”吴明珠院士。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流行了“吃瓜群众”一词,发明这个词想必也是我们实现了吃瓜自由。中国的西瓜能这么便宜,不像在国外可以说是“奢侈品”了,这都得感谢吴明珠院士几十年的辛勤付出。吴明珠于1930年1月3日...

【报】《赤伶》这首歌曲你听过,它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随着日军枪声响起,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尚未受到战火波及的安远县城内一片祥和,戏院的戏台上仍咿咿呀呀的唱着悲欢离合《桃花扇》,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不知这戏里戏外唱的是谁的悲欢谁的离合。不久,战火便绵延到此,日本人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院要求给他们单独演一场,以慰问所有日本士兵,并指名裴晏之出场,若是胆敢拒绝,便烧了整个戏院乃至...

【报】鄂伦春族人牵驯鹿巡游哈尔滨中央大街,一首《勇敢的鄂伦春》令人感触

《勇敢的鄂伦春》是王肯创作的,是许多80、90后在小学的音乐课上都曾学过这首歌,也是一首展现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民精神面貌的儿歌。但,这首歌的背后故事,更是令人感触。鄂伦春在元朝时,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清初时期曾把称为“树中人”、“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

【报】《敬告花界同胞书》出自妙莲,这是教科书上没有的爱国故事,这是课堂上听不到的爱国故事

“我们中国到了将亡未亡的时候了。现在之所以未亡,全仗一点国民的志气。自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首先由爱国的学生,发起惩警卖国奴,抵制日本货。没见几日,全国各界万众一心,下至小工车夫,亦不肯与日人工作。可见人心不死,正是我国一线生机。惟我青楼,一无举动。我本我的良心,想出几条办法,劝告我花界同胞,各本良心尽我国民应尽之天职。...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09w+
35赞    阅读 3.05w+
26赞    阅读 1.93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