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鸡腿面包是80后90后童年最温暖的零食记忆,小卖部的玻璃柜里,一排鸡腿面包静静躺着,金黄酥皮裹着松软面包,顶端插着一根红亮香肠,像一枚小小的旗帜,宣告着一天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刻。
那时候,一块五毛钱不是随手可得的数字。为了买一个鸡腿面包,得提前计划攒钱。硬币在裤兜里叮当作响,手心微微出汗,走到柜台前时,心跳快得像刚跑完八百米,为的就是吃一口鸡腿面包。
对80后90后来说,鸡腿面包从来不只是填肚子的点心。真正让鸡腿面包变得特别的,往往不是它本身,而是那个愿意和你分着吃的人。有时候是好朋友主动掰一半给你,有时候是你鼓起勇气问一句:“要不要尝一口?”对方眼睛一亮,点头如捣蒜。
从书包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鸡腿面包,坐在操场边的水泥台阶上,或是梧桐树下的石墩上,两个人小心翼翼地撕开油纸,生怕酥皮掉太多。咬下去,“咔嚓”一声,接着是松软的面包,甜甜的,中间的香肠弹弹的、咸咸的。两人边吃边笑,嘴角沾满碎屑,谁也不笑话谁,反而比谁吃得更“狼狈”。
后来偶尔在老街巷口看到相似的面包摊,买一个尝尝,味道其实没变多少——酥皮依旧掉渣,香肠还是咸香有嚼劲。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鸡腿面包或许早已退出了主流零食的舞台,但它在80后90后的记忆里,始终占据着温柔的一角。它不昂贵,却珍贵;不稀有,却独特。因为它承载的,是放学路上奔跑的脚步,是攒够硬币时的雀跃,是递出去一半面包时的信任,更是童年里最干净、最闪亮的情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