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坐车出去,包里一定少不了那一小包软韧带点咸甜的九制陈皮。不是因为它多贵重,而是因为——它真的能“救命”。坐上摇晃的大巴,窗外风景还没看清,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这时候只要含上一片九制陈皮,那种微酸微咸又带着柑橘清香的味道,瞬间就能把不...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对于80后来说,一颗小小的比巴卜泡泡糖也是怀旧零食中一样。对很多人来说,它不只是零食,更是一段关于友情、收藏和创意吹泡泡的记忆载体。尤其是那张藏在糖纸里的四格漫画,常常让人买了一筒又一筒,只为凑齐一套完整的故事。而...
霹雳球,它是属于那个年代孩子的“魔法道具”,轻轻一碰,就能炸出脆响、火花,还有满巷子的欢笑。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霹雳火石球不只是玩具,更是一段闪着光的记忆。它带着淡淡的硫磺味,碰撞时发出清脆声响,偶尔还能看见一星半点的火花,像把夜空里的...
鸡腿面包是80后90后童年最温暖的零食记忆,小卖部的玻璃柜里,一排鸡腿面包静静躺着,金黄酥皮裹着松软面包,顶端插着一根红亮香肠,像一枚小小的旗帜,宣告着一天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刻。那时候,一块五毛钱不是随手可得的数字。为了买一个鸡腿面包,得提...
这支能投出小猫、小鱼等等图案的红外线笔,也是光影投影笔,是90后童年玩具中的经典。记得生日那天,妈妈拎回一个小小的紫色塑料盒。盒子不大,盖子透明,里面躺着一支磨砂紫的笔,笔头镶着金色铃铛似的花纹。我一把抓出来,沉甸甸的。拧开前端,一排...
小时候,家住农村,会经常停电。特别是一到晚上,整个屋子陷入漆黑,大人小孩都只能摸黑行动。这时候,老式铁皮手电筒就成了家里的“光明担当”。当然,晚上出去的时候,老式铁皮手电筒也是我们80、90后童年的“夜行神器”。记得那时候,妈妈会一手拿...
在8090后的童年记忆里,顶针或许不是最闪亮的玩具,却总在某个抽屉角落静静躺着,泛着铜或铁的微光。它虽小,却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里家庭主妇的“秘密武器”——没有它,针线活就少了份从容。你是不是以为顶针就是个普通的小圆环,其实不然。传统顶针多为铜...
今天发现了什么,几辆四驱车模型静静躺在里面:蓝的焰、紫的影,贴纸虽斑驳却倔强闪着光。“奥迪双钻”字样模糊了边角,“SONICSABER”(音速战神)却如一道闪电,瞬间刺破时光。对于许多90后来说,这不仅是一堆塑料零件,更是承载童年热血与梦想...
对于80后、90后来说,“铁皮文具盒”不只是装铅笔橡皮的容器,它更像是一个沉默的伙伴,陪我们走过无数个早读、自习和考试的日子。尤其是盒盖内侧那张清晰的乘法口诀表——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字迹工整、排列整齐,像一位随时待命的小老...
还记得功能机时代的万能充电器吗?90后怀旧必备神器,适配诺基亚BL-5C等一切可拆卸电池手机。对90后来说,这不仅是数码配件,更是青春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环。那时候,手机电池还能轻松拆卸,万能充电器凭借两根金属触针和一块塑料底座,成了宿舍、教...
8090后的课间十分钟从不无聊,必玩的“东南西北”折纸游戏,是课间十分钟最火的童年回忆。一张皱巴巴的作业纸、半张挂历边角料,经过几番对折翻转,就能变出一个会“说话”的小机关——这就是风靡校园的“东南西北”折纸游戏。能让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笑...
现在的孩子可能没见过那种橙红色软管装的小玩意儿了——一头拧开盖子能当吸管用,另一头挤出来的胶黏糊糊、带点怪味,名字叫“泡泡胶”。它不贵,几毛钱一支,包装上印着樱桃、小花或者波浪纹。玩这个就是单纯觉得有意思。下课铃一响,几个人围在走廊边上,掏...
小时候有那么一个呼呼作响的小玩意儿,陪我们熬过酷暑——没错,就是那个做成可乐罐模样的电动小风扇。它圆滚滚的身体上印着红蓝相间的可口可乐标志(虽然从没搞清楚是不是正版),顶部有个软软的塑料扇叶,轻轻一捏还能折叠收起来。最特别的是,打开开...
“叮——”那熟悉的启动音效,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尘封已久的童年抽屉。还记得吗?2013年,一部老旧的安卓机,屏幕边缘已经磨得发白,电量永远撑不过一节自习课。可只要打开《天天酷跑》,整个人就像被注入了电量,哪怕蹲在教室后墙角,蹭着隔壁...
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四,年的脚步一路向前,到了第十五天,也就是正月十五,迎来年的最后一波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是春节的终章,也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故称——元宵节。老话讲:“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