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秋节必备的?一块胡饼的千年演变史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过中秋的时候,超市货架上堆满了月饼,有冰皮、流心、鲍鱼馅,还有辣条味、螺蛳粉味。

我们习以为常,仿佛这月饼天生就该在中秋出现。

可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月饼”的年代,人们怎么过中秋?

那块圆圆的饼,又是从什么时候成了团圆的象征?

其实,“月饼”这个名字出现得很晚,而它的前身曾叫——胡饼

起源

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带回了“胡饼”,是一种用炉火烤制的面饼,外撒芝麻,香脆可口,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外来美食”。

《释名》记载:“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意思是:这饼又大又圆,上面沾满胡麻(芝麻),它和今天的馕很像,但还不是“月饼”。


到了唐朝,有这一个传说,让胡饼与中秋产生了联系。

相传唐高祖李渊,有一年中秋大摆宴席,御厨特制了一种甜饼,做成圆月形状,配西域葡萄美酒献给皇帝。

李渊接过饼,望着明月笑着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意思:拿这胡饼去邀请月亮共饮

从此,这种圆饼就成了中秋“赏月专用饼”,百姓们纷纷效仿,但还叫“胡饼”或“团圆饼”


真正出现“月饼”一词是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市肆皆卖‘月饼’,此际应节之物也。”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出现“月饼”二字,但那时的月饼不是家家户户都吃的,而是市集上的“节令点心”。

大小如核桃,小巧精致,多为菱形、花瓣形,未必是圆形。而且,并不专属于中秋,元宵、清明也有卖。

关联

那么,月饼是怎么和“团圆”绑定的?

这关键在元末明初,民间流传一个故事:

元朝统治残暴,汉人密谋起义,但消息难传,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分发给各地义军。

这种饼就是“月饼”,起义成功后朱元璋下令每年中秋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用来纪念这一夜。

这虽是传说,无正史佐证,但极可能反映了真实民俗演变:

  • 在民族动荡之后

  • 人们需要一个象征物

  • 来凝聚情感

  • “月饼”便成了那个载体

明代以后,月饼正式成为中秋核心习俗,《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送月饼成了表达亲情友情的方式,“饼”与“圆”、“月”与“家”彻底融为一体。

清代更盛《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家家供月饼,祭月。”

祭月时,月饼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提前切开,等月神“享用”完,全家才能分食,称为“破月”。

古代月饼

和今天完全不同,普遍较小,清代月饼直径多在5-8厘米,不像现在动辄半斤重。

古代的月饼是木刻模具、手工模压,印“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花好月圆”,馅料简单朴素,常见青红丝、糖冬瓜、核桃仁、桂花、豆沙,贵族才有五仁、火腿。“流心”“奶黄”是现代创新。

广式:皮薄馅多,重糖油,起源于清末广州茶楼。

苏式:酥皮层层,一口掉渣,明清江南流行。

京式:提浆月饼,口感硬实,北方祭月常用。



如今月饼的味道越来越多元,但中秋那一口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馅料,而是——奶奶递来的那块微微掉渣的五仁,或是爸爸从远方寄来的铁盒广式莲蓉。

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总有一轮月照亮归途,总有一块饼等着你回家切开。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811.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09-24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什么是过节?为什么农历5月5是端午节?老祖宗的智慧是伟大的!

我们的节日一般来说都是按照农历排的,现在一些节日也有公历的。西方的节日一般都是公历的,像公历2月14日,它叫西方的情人节,不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的情人节是什么时候?农历7月初七嘛!像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龙抬头/社日节)、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初五(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

七夕送什么礼物,看看古代人在七夕都送什么呢?

古人七夕过的是非常丰富滴,遇到心仪的人,或者在分别的时候不得送心仪的人一个礼物吗?古代人在七夕节都送什么礼物呢?1、簪子簪常是男子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品,女子也常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喝腊八粥、吃腊八面,传统节日知多少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意味着快过年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每到腊八,北方地区就忙着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是古代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将...

中国杆秤中的文化,称的不是重量,是良心

杆秤,在历史长河中延续千年,是中国人发明人类最早的衡器,由秤砣、秤杆和秤盘组成。相传鲁班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在20世纪50年代统一改为10两一斤。秤...

六月六,请姑姑,关于天贶节的节日故事和传说,传统节日知多少

农历六月初六,在民间被称为天贶节,又称翻经节、姑姑节或小白龙探母。这一天要请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回家,好好招待一番后再送回去。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

【礼仪文化】在古代室内座次尊卑顺序

在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那些被误解的词句,特别是一些词,不能让以后的孩子错误的认知下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是出现在明末陈继儒所著的《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极有可能不是陈继儒原创,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完整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整句意思:男子再有才华,德性丧失,也算不得真才;女子不应过分追求才能和智慧,而应注重品德和道德的修养。不能只看这一句的来理解它的意思,整句话表达的是以道德修养为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歌

人人都知道“二十四节气”,但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什么?都有哪些节气吗?老祖宗的大智慧,可不是那些百年历史能比的。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北斗七星循环旋转定制的,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也就是——“岁”。现行的廿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5w+
35赞    阅读 3.33w+
26赞    阅读 2.08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