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过中秋的时候,超市货架上堆满了月饼,有冰皮、流心、鲍鱼馅,还有辣条味、螺蛳粉味。
我们习以为常,仿佛这月饼天生就该在中秋出现。
可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月饼”的年代,人们怎么过中秋?
那块圆圆的饼,又是从什么时候成了团圆的象征?
其实,“月饼”这个名字出现得很晚,而它的前身曾叫——胡饼
起源
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带回了“胡饼”,是一种用炉火烤制的面饼,外撒芝麻,香脆可口,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外来美食”。
《释名》记载:“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意思是:这饼又大又圆,上面沾满胡麻(芝麻),它和今天的馕很像,但还不是“月饼”。
到了唐朝,有这一个传说,让胡饼与中秋产生了联系。
相传唐高祖李渊,有一年中秋大摆宴席,御厨特制了一种甜饼,做成圆月形状,配西域葡萄美酒献给皇帝。
李渊接过饼,望着明月笑着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意思:拿这胡饼去邀请月亮共饮
从此,这种圆饼就成了中秋“赏月专用饼”,百姓们纷纷效仿,但还叫“胡饼”或“团圆饼”
真正出现“月饼”一词是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市肆皆卖‘月饼’,此际应节之物也。”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出现“月饼”二字,但那时的月饼不是家家户户都吃的,而是市集上的“节令点心”。
大小如核桃,小巧精致,多为菱形、花瓣形,未必是圆形。而且,并不专属于中秋,元宵、清明也有卖。
关联
那么,月饼是怎么和“团圆”绑定的?
这关键在元末明初,民间流传一个故事:
元朝统治残暴,汉人密谋起义,但消息难传,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分发给各地义军。
这种饼就是“月饼”,起义成功后朱元璋下令每年中秋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用来纪念这一夜。
这虽是传说,无正史佐证,但极可能反映了真实民俗演变:
在民族动荡之后
人们需要一个象征物
来凝聚情感
“月饼”便成了那个载体
明代以后,月饼正式成为中秋核心习俗,《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送月饼成了表达亲情友情的方式,“饼”与“圆”、“月”与“家”彻底融为一体。
清代更盛《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家家供月饼,祭月。”
祭月时,月饼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提前切开,等月神“享用”完,全家才能分食,称为“破月”。
古代月饼
和今天完全不同,普遍较小,清代月饼直径多在5-8厘米,不像现在动辄半斤重。
古代的月饼是木刻模具、手工模压,印“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花好月圆”,馅料简单朴素,常见青红丝、糖冬瓜、核桃仁、桂花、豆沙,贵族才有五仁、火腿。“流心”“奶黄”是现代创新。
广式:皮薄馅多,重糖油,起源于清末广州茶楼。
苏式:酥皮层层,一口掉渣,明清江南流行。
京式:提浆月饼,口感硬实,北方祭月常用。
如今月饼的味道越来越多元,但中秋那一口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馅料,而是——奶奶递来的那块微微掉渣的五仁,或是爸爸从远方寄来的铁盒广式莲蓉。
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总有一轮月照亮归途,总有一块饼等着你回家切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