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小故事之大年初二,回娘家,吃面!你知道为什么今天回娘家吗?

usold

小忆为您推荐:

到了大年初二,村口的小路上就出现了一道熟悉的风景线:自行车后座绑着红布包裹的“拜年礼”,前面坐着穿新衣的小孩,中间是——回娘家的女儿和女婿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变成了拖拉机,车斗里铺好了棉被,女婿开着车,女儿带着孩子坐在车斗里,裹上棉被,小脸虽冻得通红,但笑的很开心。

老话讲:“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这一天是专属于女儿回门的日子,是出嫁女儿一年中最光明正大的回娘家,平时回来还以为夫妻吵架了,今天回来没人会这么想。

带着夫婿、带着孩子、带着心意回家看看,瞅瞅小时候待过的院子、坐坐儿时睡过的床、看看养育自己的父母。

回娘家

回娘家,在以前是一场迟到的团圆。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婚后不能随意回娘家,过年也必须在夫家守岁、拜年,初一更是要“敬夫家祖先”,直到初二才能名正言顺地“归宁”(回娘家),这顿饭叫“团圆饭”,也叫“接姑奶奶”。

娘家人早早准备杀鸡炖肉、包饺子擀面,就等着一年未见的女儿进门。

一进门,母亲接过外孙,抱着就不撒手,父亲在一旁笑,嘴里说着“慢点吃”,眼里却闪着光。

拜年礼

回娘家带的礼物有讲究,叫“双数礼”,必须成双成对,图个“好事成双”。

现代人有时候不注重这些,平时去带一份礼的没什么,要是过年带单数的,或者一份礼去,街坊邻居能笑话一年。

以前送酒两瓶、水果两袋、再带两块肉,富裕的整两盒点心,现在对礼物的品类没什么讲究了,挑最好的拿,但数量不要单数。

初二面

老话讲:“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团团转。”初二这天女儿回来了,饭桌上必有一碗面条

因为——“面”长,象征——“长寿”、“顺当”。

这一天吃面,既为欢迎女儿回家,也为祈愿她日子长长久久、生活顺顺当当。

当然, 面也是有讲究的:

  • 面条要长:整根下锅,不剪断。

  • 不咬断:吃时用筷子卷,不能用牙咬断。

  • 配料要丰盛:鸡蛋、肉片、青菜叫“和和美美”。

  • 有的地方放两个荷包蛋:“双喜临门”。

初二的厨房都格外热闹,母亲边炒菜边问:“累不累?在婆家还好吗?”

一句话,问得女儿眼圈发红。

至于为什么是初二回娘家,这是有说法的。

  • 初一:敬夫家祖先,不能走。

  • 初二:娘家已祭过祖,可安心接女儿,也避“争祖”之嫌。

  • 初三:“赤口日”忌走动,所以初二成了“黄金日”。

也有的地方初三是祭祖的,对于双亲还有的,要初二回,有逝世的,就要初三回了。还有初三送灶神的。

总之,初三这个日子还是有争议的,所以初二是最合适的。

其他习俗

祭财神

北方部分地区初二也是“祭财神”的日子,尤其是商家。
摆供品、上香,祈求新年生意兴隆,有地方吃“元宝汤”(馄饨),象征“招财进宝”。


如今,想回家随时都能回家,可过年时仍然初二回门,因为这一天不只是回家,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情感的回归

那一碗面更是——中国人对亲情最柔软的守望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sold.cn/post/823.html。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作者,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 10-25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R0 条回复

相关推荐

二月二,龙抬头,你可知都有哪些习俗,还有孝在其中

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每年农历二月二,“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龙抬头”最早出现在元时期的文献上。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

春节过年小故事之腊月二十六,腊月里的年味从割年肉这一刀开始

二十五豆腐磨完,灶台还留着豆香,第二天村子里就变了味儿,空气里飘来一股油润、厚重、带着铁锈气的腥香,那是——肉味。腊月二十六,童谣唱得响亮:“二十六,割年肉。”腊月里的‘年味’从这一刀开始了,这一刀下去不是普通的买菜,而是——把“年味”提回...

关于农村常见的锅底灰,你知道多少?一篇灶火深处的民间记忆

在老家的厨房里,灶台常年不拆,铁锅底黑得发亮,一层层烟灰结成硬壳,像树的年轮,一圈叠着一圈。也不会去刮它,小孩子拿树枝去抠,还会被立刻制止,告诉他:“这可都是好东西啊”。在他们眼里,锅底灰不是废料,而是灶火留下的“骨血”,是家的“黑金”。这...

二十年前的过年才叫过年

时间过得好快,又要过年了,可是一点年味都没有,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也没有挨家串门的热闹,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小时候一到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了,一直到年三十,家里天天蒸汽弥漫,香气弥漫,这是年的味道,让人晚上都幸福的睡不着的味道。...

热门文章

标签TAG

最多点赞

127赞    阅读 2.38w+
35赞    阅读 3.36w+
26赞    阅读 2.1w+
  • weixin reward

    微信打赏

  • alipay reward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