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为您推荐:
到了大年初二,村口的小路上就出现了一道熟悉的风景线:自行车后座绑着红布包裹的“拜年礼”,前面坐着穿新衣的小孩,中间是——回娘家的女儿和女婿。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变成了拖拉机,车斗里铺好了棉被,女婿开着车,女儿带着孩子坐在车斗里,裹上棉被,小脸虽冻得通红,但笑的很开心。
老话讲:“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这一天是专属于女儿回门的日子,是出嫁女儿一年中最光明正大的回娘家,平时回来还以为夫妻吵架了,今天回来没人会这么想。
带着夫婿、带着孩子、带着心意回家看看,瞅瞅小时候待过的院子、坐坐儿时睡过的床、看看养育自己的父母。
回娘家
回娘家,在以前是一场迟到的团圆。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婚后不能随意回娘家,过年也必须在夫家守岁、拜年,初一更是要“敬夫家祖先”,直到初二才能名正言顺地“归宁”(回娘家),这顿饭叫“团圆饭”,也叫“接姑奶奶”。
娘家人早早准备杀鸡炖肉、包饺子擀面,就等着一年未见的女儿进门。
一进门,母亲接过外孙,抱着就不撒手,父亲在一旁笑,嘴里说着“慢点吃”,眼里却闪着光。
拜年礼
回娘家带的礼物有讲究,叫“双数礼”,必须成双成对,图个“好事成双”。
现代人有时候不注重这些,平时去带一份礼的没什么,要是过年带单数的,或者一份礼去,街坊邻居能笑话一年。
以前送酒两瓶、水果两袋、再带两块肉,富裕的整两盒点心,现在对礼物的品类没什么讲究了,挑最好的拿,但数量不要单数。
初二面
老话讲:“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团团转。”初二这天女儿回来了,饭桌上必有一碗面条,
因为——“面”长,象征——“长寿”、“顺当”。
这一天吃面,既为欢迎女儿回家,也为祈愿她日子长长久久、生活顺顺当当。
当然, 面也是有讲究的:
面条要长:整根下锅,不剪断。
不咬断:吃时用筷子卷,不能用牙咬断。
配料要丰盛:鸡蛋、肉片、青菜叫“和和美美”。
有的地方放两个荷包蛋:“双喜临门”。
初二的厨房都格外热闹,母亲边炒菜边问:“累不累?在婆家还好吗?”
一句话,问得女儿眼圈发红。
至于为什么是初二回娘家,这是有说法的。
初一:敬夫家祖先,不能走。
初二:娘家已祭过祖,可安心接女儿,也避“争祖”之嫌。
初三:“赤口日”忌走动,所以初二成了“黄金日”。
也有的地方初三是祭祖的,对于双亲还有的,要初二回,有逝世的,就要初三回了。还有初三送灶神的。
总之,初三这个日子还是有争议的,所以初二是最合适的。
其他习俗
祭财神
北方部分地区初二也是“祭财神”的日子,尤其是商家。
摆供品、上香,祈求新年生意兴隆,有地方吃“元宝汤”(馄饨),象征“招财进宝”。
如今,想回家随时都能回家,可过年时仍然初二回门,因为这一天不只是回家,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情感的回归。
那一碗面更是——中国人对亲情最柔软的守望。



发表评论